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E.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E.织布厂的纺织机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A.生产工具 B.基础设施C.能源设施 D.未经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E.已经人们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4.生产关系( )。

A.是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B.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C.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D.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E.决定生产力5.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说法正确的包括(A.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B.前者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C.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D.前者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受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局限,后者则不受这种限制E.前者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去废除、创造或改造,后者则不行(三)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生产关系4.上层建筑5.经济规律(四)简答题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简述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3.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五)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D;2.B;3.B;4.C;5.A;6.B;7.B;8.A;9.D; 10.C(二)多选题1. BCE;2.ABCD;3.ABC;4.ABCD;5.BCD(三)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界物质;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

2.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其基本上可分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其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实质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5.经济规律:是指发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四)简答题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所以,研究政治经济学,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人手。

而且,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们要生活,就需要有生活资料;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

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等生活资料,样样都是生产得来的。

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就要灭亡。

(2)物质资料生产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除了生产活动外,还要进行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及国防、军事等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

2.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不管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资料(或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生产过程,就是上述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是生产中的主观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客观因素,是进行生产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有劳动能力的人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是否有产品生产出来或生产多少,决定着是否有或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

而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的方式决定的。

其次,生产决定交换。

各个生产者生产出不同产品,才有可能把不同产品进行交换;如果大家都生产同一产品,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必要进行交换了。

生产越发展,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交换的产品也就越多,交换的发展程度决定于生产发展的程度。

同样,生产的性质也决定着交换的性质。

最后,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要投入消费领域。

如果产品没有生产出来,就没有东西可供消费,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消费的产品也越多。

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消费的发展。

生产还能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

(2)但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分配、交换、消费不只是为生产所决定,也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

如果分配合理,就会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交换发展了,市场需要更多的产品,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生产的发展。

如果消费发展了,产品很快被消费掉,就需要不断生产出新的产品来供应消费,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又为生产创造出动力;相反,如果消费阻滞,商品卖不出去,则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4.经济规律是指发生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l)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如果经济条件改变了或消失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也会改变或消失;如果产生了新的经济条件,新的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

(2)不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会按其本身的要求发挥作用。

(3)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创造或改造某种经济规律。

(4)当人们在工作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时,社会经济就会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五)论述题1.作为经济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在17世纪初出现的。

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孟克列钦在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后来这一名称又在英国和法国普遍使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继承英、法传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学说。

15世纪末,西欧进入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对流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研究,这就产生了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者仅仅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仅仅研究流通领域的表面经济现象,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经济有全面的理解,更不可能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当然也不可能建立系统而完整的政治经济学。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这时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方面,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正在向前发展的上升阶段,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当时现实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回避或掩盖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彻底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在日益发展。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庸俗政治经济学。

其不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研究,而是极力掩盖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小资产阶级在竞争中不断产生两极分化:少数人上升为资本家,大多数人沦为无产者。

这时,代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利益要求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它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把小商品生产理想化,企图返回到资本主义以前的小商品经济中去。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当然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论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

同这一时期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和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相适应,产生了反映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

它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对未来的社会制度作了不同的猜测和描绘,其中包含了许多积极的思想。

但它们是从历史唯心主义和自然理性原则出发,幻想出一个合乎理性的未来社会,制造出一些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