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实物性B.客观的规律性C.内部的矛盾性D.客观实在性5.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6.“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8.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A.是各种物质形态的共性B.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C.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D.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E.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3.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A.镜中花,水中月B.阶级斗争C.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D.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计划E.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4.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6.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A.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B.经过两次转化达到对立面的统一C.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D.产生了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E.体现了回到出发点的周而复始的运动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B.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E.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E.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E.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三.辨析题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1.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2.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问答题1.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四.1(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
“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
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
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
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2.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做任何事物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其次,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总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否认客观规律的意志决定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
五.材料分析题: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传习录》)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
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
“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参考答案一.A、B、D、D、D、B、C、B、D、A二.ABCDE、ABD、BE 、BDE、ABCD、BCD、BCDE、ABC、BDE、 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