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部分第4章特色训练1类题异构训练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部分第4章特色训练1类题异构训练

特色训练一类题异构训练[目标解说]不论是何种文本,其阅读的原理和要求基本上是相通的。

但毕竟文本不同,阅读的方法自然有所区别,而高考在命题及答题的着眼点和要求又受着不同文本的体式规范制约。

散文与小说同属文学类文本,在命题、题型和答题上是相通的,如都有“句段作用题”“赏析题”等,虽属同一类题,但由于文本文体和思维基点的不同,类题异质异答现象常见。

本专题以文学类两种常见的类题——作用题和赏析题为例,意在提醒考生在做散文和小说两种不同的文本时,虽不能在阅读与答题上刻意区别,但在某些类题上还是要关注文本的差异性,答题上应细加区别,不能混为一“答”。

一、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李亮把与自己相关的整个乡村从记忆中搬迁至眼前重新温习和试图回溯时,总会再一次看到那些大路小路上,黄土漫漫如细腻稀软的汁液,每每留住百千脚步踏过时的印痕,却转瞬又在风中雨里漾漾地翻覆,掩埋了路上一切踪迹。

但记忆中土路印满脚印的画面却不曾为风蚀雨淋所破坏,那种诸多脚印交错重叠的景象怕是要做了土壤和人踪的化石。

乡村中的人影早已湮没在沟沟岔岔中去了,最后经过的那个人留在路上的两行脚印却还清晰可辨,光滑,平整,单薄,甚至算得上是有些水润,这两行人的脚印旁,夹杂着牛、驴、羊们的蹄印,深浅不一,像是陪伴在那人弦乐般顺畅的脚印边的小鼓点。

抑或像行舟时船舷边缘激起溅开的微小水花。

在这样的路上,它们和谐共鸣。

这两行脚印便使人想到布鞋了——那浩瀚如海的高原之上,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或年迈佝偻身躯的叶叶小舟。

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男子们的布鞋多是黑色。

早些年,乡村的人们尚且生活在虽然清贫但不乏典雅的年代,这些黑色的布鞋上都曾被装饰了花纹。

妇女们在丈夫能穿出去展示的布鞋上用针脚争奇斗艳,雍容优美的云勾子图案从容地舒展在鞋头鞋帮,再用规整严谨的城墙垛子图案饰了边儿,对一个男人倾注的感情在匀称的白色小针脚中被种植繁衍。

如今男式布鞋只留下一面面肃静的黑,样式也变得简洁。

女人们对美的敏感更为显著一些。

当男子们的布鞋尚且飘着云朵时,她们的布鞋一律盛开着繁花。

男为天,女为地,天地之象,阴阳之分,在更接近生活本质的陕北乡村中如此优雅地展现出端倪。

成亲时,女子们的那双婚鞋娇艳欲滴,朱红的底儿上,女儿家的心思被小心收拢成莲花、牡丹、梅花、桃花,有的还欲语还休地在水绿的枝蔓上点缀了小小的果实,几乎要让人嗅到新媳妇心中清幽淑惠的香气。

但如昙花一现,随着男子们的布鞋成为净面,女人们鞋子上那些花蔓也终于凋谢,她们的鞋面演变成了新式的红条绒或条呢布,有的则同男子们一样把自己的布鞋面也做成黑色。

究其原因,大抵是女人们开始愈来愈多地参与生产劳动,旧时那些典雅的颜色已无法经受土埂田畔的磨砺。

只有布鞋中的鞋垫作为附属物竟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鞋垫上依然花红柳绿、鸳梦鹊飞、蜂蝶奔忙。

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母亲和姨娘、姑姑们的眼睛已开始昏花,年轻的女子们早已遗弃女红技能。

多少年来,再也没有了与黄土地中的乡村隔着层层棉布相亲相近的时刻。

城乡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工业时代的便捷正彻底取代手工时代的劳累和繁缛,在这期间丧失的美感已无法追寻。

布鞋们已载着那些旧人飘向了黄土之洋的远处或深处,唯有留守在乡村的一些老人们依旧守着布鞋,把他们光滑单薄的脚印再一次覆盖在已夹杂了诸多时尚花纹和形状的其他脚印之中去。

我能体会外祖父那种穿着烂旧布鞋依然乐呵呵的心情,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对给他做布鞋的女人们的怀恋,对乡村土地气息的怀恋,也是同自己命运属性之间的一种和谐共鸣。

有一次在老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去看我们出生时所住的土窑。

土窑门窗全无,即将坍塌般黄土粼粼。

冬日的阳光斜照在灶台上,那儿有一小堆颜色各异的孩童布鞋。

我和弟弟妹妹欢呼着进去把它们提起来,争论着哪双布鞋是我们几个谁谁谁穿过的,不知不觉中,眼睛就潮了。

朦胧中看到儿时的自己,穿了其中的一双红底黑点儿的布鞋,烂漫地奔跑在绵软的黄土路上。

(选自《散文》,有删改)1.文章开头写脚印、蹄印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容上,描绘了一幅人与家畜相伴而行、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

(2)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布鞋的描写。

2.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布鞋比作浩瀚如海的高原上的小舟,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温情。

(2)运用比喻手法,将布鞋比作围墙,将鞋垫比作花圃。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女人们爱美的天性和对快乐生活的追求。

3.请赏析结尾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结尾运用想像手法,描述儿时自己穿布鞋奔跑的场景,巧妙地照应了标题的“渐行渐远”与开头的“脚印”,使文章结构严谨。

(2)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布鞋的怀念,对乡土生活方式的眷恋。

(3)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无尽的想像空间。

二、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茶王梁凌清风镇的人,都知道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

他的手,大,粗糙,结着厚厚的茧,两手摊开来,像两只焦焦黄黄,粘满土的耙子。

当他的手抚摸孩子细嫩的皮肤时,孩子会“哇”地一声吓跑开去。

清风镇的地形,高低错落,老萧的家,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远看,像老鹰伸出的长长的脖子。

没事的时候,老萧就在鹰脖子上练功。

弯着腰,摊开蒲扇似的手,手指撑开又合拢,提起,同时,胳膊和腰也扭来扭去,行云流水,腾挪跌宕,像打太极,却又速度极快。

他到底练的什么功,谁也看不懂。

老萧不是清风镇的人,他搬来清风镇,算来,有七八个年头。

他爱喝茶,镇上的茶叶店,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老萧最爱品的茶,是龙井。

镇上有五家开茶店的,每年新龙井茶下来,老萧会一家家喝将过去,喝来喝去,却只是摇头。

“老萧,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九五茶行”的老赵,看见老萧,一把拉进自家店里,神秘兮兮地:“我这里,昨天刚进来一批新龙井,只进了一点点,太贵,那味道,嘿!你肯定没喝过,尝尝?”老萧闻了闻,看了看,叹一声:“可惜了!”老赵问,可惜什么?老萧不语。

老赵在杯中注入烧好的水,倒入多半杯,只见杯中嫩叶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应,亭亭玉立。

老萧端起茶,先深吸一口,又呷一口,喉结微动,徐徐下咽。

只见他双眸轻合,半晌,睁开眼道:“可惜了这份好茶,茶是好茶,只是炒茶时炒坏了!机器炒的茶,形千叶一律,味道吧,也大同小异,没灵气,没个性啊!最好的茶,还是用手炒出来的。

”老赵说:“你说的极是,但现在手炒的茶,很难喝到了,炒茶又苦又累,据说炒茶的人,已没有多少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炒茶,后继无人。

连那个茶王,也洗手不干了,不知道去了哪里,茶界上有传说,谁有福喝上他炒的一杯茶,一辈子都忘不掉,也不知道那是怎么个好法。

我也开了半辈子茶行了,传说中那种极品的茶,竟是没有喝过,算是白活了!”老萧说,老赵,如果你后天有空,我请你去我家小坐如何?第三天上午,老赵早早就往鹰脖子上走,刚过清明,路边的柳枝,已绿得透亮,杨树的叶子,也渐渐舒展,伸着毛茸茸的小巴掌,早上的天气,还有些薄凉,细风吹着,甚是清爽。

老赵刚走到老萧家院墙外,就闻到一股香。

那香气袅袅的,随着风向,一会儿浓,一会儿淡,老赵禁不住深吸一口气,这一吸,顿觉胸部如生了云雾一般,荡气回肠。

老赵一进门就傻眼了。

只见后屋门前,支了一口锅,老萧正穿着围裙,在锅边“打太极”。

他比平时打得更卖力,头,腰,臂,不停地扭来扭去。

一锅绿油油的叶子,被老萧的两只大手压着,如团团绿云,在锅里快速旋转,旋转,又被那双大手抓起,粒粒抖落,看得老赵眼花缭乱,一股清香味,就在这一抓一抖中飘散出来。

“炒茶!老萧,你会炒茶?!”老赵惊叫起来。

老萧也不搭话,只沉浸在自己的舞蹈里。

当青绿渐渐变暗,老萧戴上白手套,把手摊开在锅底,按压,挪动。

然后,把半成形的茶,倒进竹质的簸箕上摊凉。

茶倒出来,老萧才抬起头,望着老赵笑。

说,我今天给你炒个茶尝尝,好多年不炒了,手有些生,鼻子也不灵了。

坐了半时,老萧往锅里滴了两滴油。

“茶油,”老萧说,“这炒茶,得有一口光光的锅,你等着,我做做形,马上,你就可以尝了。

”老萧重又戴上手套,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在锅底做S形磨动。

最后,老萧把茶倒在竹簸箕上,说,好了!只见茶叶片片扁平光滑,挺直匀齐,如兰花瓣,如初春柳芽。

老萧泡了一杯,递给老赵,只见汤色清彻,芽芽挺直,齐乎乎地向上,一股幽香,徐徐地,荡荡而走。

老赵刚呷一口,就直了眼,半晌不语。

一字一咬道:“茶——茶王!你是茶王!”老赵那天,直喝到月上柳梢,喝醉了茶,晕晕而走,一路走,一路自语:“茶王!茶王!”老萧送老赵走后,独自站在鹰脖子上,望着一弯月牙,发呆。

他拍拍他的那双大手,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双大手,也将跟着自己一样消失,世间,再也难觅这么粗糙的手,他的子孙,没有人愿意磨出这么焦黄的手。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节)4.小说开篇写“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写老萧粗糙焦黄的手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读者急于知道老萧的手为什么是这样)(2)为后文写老萧是茶王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5.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一锅绿油油的叶子,被老萧的两只大手压着,如团团绿云,在锅里快速旋转,旋转,又被那双大手抓起,粒粒抖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萧送老赵走后,独自站在鹰脖子上,望着一弯月牙,发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比喻(动作描写),写茶叶炒制的情状,烘托出老萧炒茶动作的娴熟和技艺的高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