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论和与同》)
:进言指出。
②干:违背。
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和晏婴的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
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爱,墨子主张爱。
(各用一个字概括)
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1.成语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
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
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
至于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