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周易卦序结构的探讨 孔子的优良言行

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孔子的優良言行林文欽碩士作者簡介:前任職於馬來亞大學數學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於一九九七年退休。

林君除專長於數學、電腦研究外,也喜愛中華文化,對易經、歷史、古典文學、中醫都有涉及。

現擔任馬來西亞易經學術研究會顧問兼指導老師,及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顧問。

已經發表關於易經的論文有•周易占筮法的探討‣、•周易占筮法的數學性質‣、•從卦爻結構看周易的形成‣、•周易卦序結構的探討‣等篇。

…一‟前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亦是儒家的始祖。

儒家學派是由孔子弟子門人基于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而發展、建立起來的。

經過漫長年代的演化,原始的儒學(即孔子的思想、言行、學說)與後來的儒學,就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宋儒創立的禮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縛人的言行、壓制人的思想,這是當時孔子所始料不及的。

孔子本人․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因此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言行與學說,迄今最可靠、最原始的資料,應推孔子的弟子們基于孔子講授的紀錄所編纂的•論語‣,其他弟子門人的儒學著作,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孔子的思想、言行,在今天動蕩的世局,有很多的處世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個人修養,入世精神,以及用溫和手段改革社會弊病的態度,都是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人事、甚至國際關係的問題。

…二‟重視國家完整、社會安定、愛好和平孔子行事的原則主要放眼於大局,不計較小節,這可以從以下孔子對齊桓公與管仲的評價得出:•論語.八佾‣記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論語.憲問‣記載: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齊桓公在爭奪王位時,不惜殺死自己的兄弟。

管仲眼見其主公子糾被殺,不能從死,後來又做了宰相,又揮霍又僭禮。

這在當時不但被認為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同時也抵觸孔子本身所提倡的禮與仁。

但是孔子還是給與兩人很高的評價,因為孔子認為他們兩人合力統一齊國,擊退外來的侵略,穩定周王室的政權,從而恢复社會的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全,使大量人民避免戰爭動亂的災難。

這種造福大量人民的功德,已經完全掩蓋他們個人的不良行為,所以對他們的評價,孔子還是肯定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必計較他們的小過節。

?孔子很重視社會安定、愛好和平。

•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極力反對那些借故侵犯他國領土、擾亂社會安定的人,同時也借題訓導弟子冉有與子路,應該開導其主人,避免興動干戈: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以下幾則記載孔子治理國家社會的主張,他推行以溫和方式開導人民,反對用高壓、濫殺的手段,領袖本身必須建立良好榜樣,推行正道摒棄枉道,以便影響治理下的平民:•論語.為政‣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顏淵‣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子路‣載: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孔子的最終理想是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希望人人各盡其能,互相照顧,永遠和睦相處。

理想是美麗的,但到今天還是無法實現,以下是這一副美麗理想的描述:•禮記.禮運第九‣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三‟重視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在孔子的時代,平民的生命財產,完全沒有受到保障,當政者因揮霍無度,對平民通常都是予取予求,一點憫恤都沒有。

孔子很同情不幸者的遭遇,更斥責那種無理苛刻的統治為“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論語.子路‣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証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粗率一看,孔子似乎不知有刑罰。

同時如果當時的刑罰適當、公正,那麼孔子的做法就完全錯了。

但看看韓非的記載,就可以知道孔子維護生命、推行禮治的苦心:•韓非子.五蠹‣載:․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從“季氏將伐顓臾”、“季康子問政”、“父子相隱”以及以下兩則記載:•論語.鄉黨‣載:廄。

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衛靈公‣載: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見孔子關心人命,愛護生命,肯定人的價值。

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歷史環境提出來,是難能可貴的,是划時代的發明,對後人不但影響很大,還引發後來孟子提倡“民重君輕”的民本思想,進一步肯定人的價值,可惜這種思想得不到發揚,被歷代的統治者壓制下去。

…四‟提升個人修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孔子授課講學,轉播思想,訓練學生,以便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使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他收學生的條件不很嚴格,所謂“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但訓練就相當嚴格,以至及格人數很少,•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孔子對個人學識修養的要求,必須達到“君子”的水平。

但孔子只是敘述“君子”對處理事物應有的修養態度與應對方法,沒有給出特別的定義。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簡單地理解“君子”為一位具有相當高水准學識與德行的人。

孔子塑造的君子,主要在發揮他的思想與言行。

因此•論語‣里記載的君子德行,可以認為是孔子部分的思想言行。

孔子認為每個人只須努力求上進,都可以進修到“君子”的水平。

但除七十子外,其他三千人里不知還有多少位君子。

孔子的教學資料,除了古書典籍如詩、書、禮、易、春秋之外,似乎沒有編出一套課本,專供進修“君子”之用。

孔子的教學是基於學生的資質,因材施教。

所以在•論語‣記載君子的言行,因弟子的不同領悟,記載繁多,超過一百多處。

關於君子基本的涵義,謝川成在•君子‣介紹得相當詳細,這里不再贅述。

不過這里要強調的是對現代社會還有價值的訓練,即君子時刻都在求進步,提升自己的學識與修養,以及培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入世精神。

†一‡•論語.述而‣載: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為政‣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以上兩則可認為是學習君子的開始,首先必須嚴肅地向先賢學習,不浪費時間於“不如己者”,處事要專心、審察、誠信,一有錯誤不怕改正。

†二‡•論語.述而‣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里仁‣載: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載: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載: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以上幾則指導君子必須堅定信心,不追求享受,要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少說空話,努力落實。

†三‡•論語.述而‣載: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子張‣載: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到了有所成就,或從仕(從政)或誨人(教導人),自己還是不可鬆懈要勤勉不斷地學習。

†四‡•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論語.顏淵‣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以兄弟般的友愛誠懇對待他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落實自己的理想,使全體達成共識,那麼大家就可以相處猶如兄弟。

…五‟增強人際關係、保持和諧相處君子有很多優良的德行,除上述外,以下列舉是一些對現代人際關係,以及人與人和諧相處有參考價值的德行。

…一‟尊敬對方、做事盡責、互相諒解。

•論語.衛靈公‣記載: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八佾‣記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二‟勤奮向學、謙虛待人。

•論語.述而‣記載:子曰: ? ? 女奚不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子罕‣記載: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匹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三‟愛護、關懷、寬恕、體恤他人。

•論語.雍也‣記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顏淵‣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家無怨,在邦無怨。

‥•論語.顏淵‣記載: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憲問‣記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四‟行事認真、謹慎、戒貪、中庸。

•論語.子路‣記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雍也‣記載: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五‟內心磊落、誠敬生勇,不怕勢力、雖人微言輕,也要見義勇為。

•論語.顏淵‣記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憲問‣記載: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

‥參考資料…一‟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上海書店…一九八七年‟。

…二‟陳澔注•禮記‣,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