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易卦序

周易卦序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文:李守力)第6-1节: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序言刘大钧先生在为李尚信著《卦序与解卦理路》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最少困扰了人们两千余年,因为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两个问题就已不甚了了。

汉代易学家尽管坚持了以象解《易》的思路,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

此后的两千余年中,尽管各种解读多如牛毛,其中亦不乏很有价值的作品,但就卦序的本来构造与卦爻辞本义解读而言,确实皆未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李学勤在其《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中说,对传世本卦序,“迄今为止有两个最好的推导方法,一个是已故的沈有鼎先生的推法,另一个是山东大学的李尚信先生的推法”。

本文追溯商末周初《周易》成书时代的岁年、月相、日食等天文历法知识和时人重于形象直觉的思维特征,以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为基础,结合沈有鼎先生、李尚信先生的重于演绎逻辑的解卦思路,基本破译了《周易》卦序的排列规律。

一、先天八卦图与《周易》卦序之16主卦:《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把它画成图就是先天八卦图。

这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八纯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八交卦)。

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

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

符合《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体例。

《周易乾凿度》曰: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

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

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

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

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

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

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

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

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

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损以事其上。

益者,阳用事,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以益下。

下经以法阴,故以咸为始,恒为次,先损而后益。

各顺其类也。

《周易》上经以纯卦为主,首先以乾、坤二纯卦统八卦,其次以泰、否二交卦统十六卦,最后以坎、离二纯卦为上经之终;下经以交卦为主,首先以咸、恒二交卦统八卦,其次以损、益二交卦统八卦,然后以震、艮二纯卦统四卦,以巽、兑二纯卦统四卦,最后以既济、未济二交卦为下经之终。

2014年5月3日20:03:18来知德《周易集注·上下经篇义》论周易卦序:上经首乾坤者,阴阳之定位,万物之男女也,易之数也,对待不移者也。

自乾坤历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

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乾坤变矣。

故坤综乾而为泰,乾综坤而为否。

否泰者,乾坤上下相综之卦也。

乾坤既迭相否泰,则其间万物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

自同人以下至大畜,无非否泰之相推,无否无泰,非易矣。

水火者,乾坤所有之物,皆天道也,体也。

无水火则乾坤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乾坤之水火可交。

颐大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

颐有离象,大过有坎象,故上经首乾坤,必乾坤历否泰至颐大过,而后终之以坎离。

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一物之乾坤也,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

自咸恒历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

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男女变矣。

故咸之男女综而为损,恒之男女综而为益。

损益者,男女上下相综之卦也。

男女既迭相损益,则其间万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

自夬以下至节无非损益之相推,无损无益,非易矣。

既济未济者,男女所交之事,皆人道也,用也。

无既济未济,则男女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男女之水火相交。

中孚小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

中孚有离象,小过有坎象,故下经首咸恒,必咸恒历损益至中孚小过,而后终之以既济未济。

要之,天道之体,虽以否泰为主,而未必无人道。

人道之用,虽以损益为主,而未必无天道。

上、下经之篇义蕴蓄,其妙至此。

若以卦爻言之,上经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阴多于阳者凡八;下经阳爻一百有六,阴爻九十有八,阳多于阴者亦八。

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八焉。

是卦爻之阴阳均平也。

若以综卦两卦作一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凡四。

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四。

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四焉,是综卦之阴阳均平也。

上下经之篇义,卦爻其精至此。

孔子赞其至精、至变、至神,厥有由矣。

可见《周易》卦序正是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为总纲领。

周易卦序是依据若干个法则排列主卦和节点,最后编织起来,形成周易卦序——每个易学卦序的卦序排列内容中,都同时包括了许多“易学通例”的卦位排列,这些“易学通例’‘形成多层次的、交叉重叠的卦位脉络,形成卦序的最后完成排列内容。

根据先天八卦图得出《周易》卦序16主卦节点如下图:此图又称“周易序卦图”,是宋代易学家研究周易卦序得出的。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孔颖达所说的“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基本排列规律。

邵雍在孔颖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非覆即变”的思想,指出:“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

”又说:“大成之卦(即重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

”其后,张行成在阐衍《皇极经世》一书时肯定了这一思想,并说:“《周易》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反复视之各十八卦,此三十六卦成六十四卦之理。

”朱熹也直接继承邵雍的思想,指出:六十四卦“以正对卦合反对卦观之,总而为三十六卦。

其在上经……则十八也;其在下经……亦十八也。

”邵雍所谓“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是指八对错卦而二十八对综卦。

这不是人为的,这是六十四卦天然的规律。

这里边包含了八卦节律和二十八星宿节律。

《周易》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似乎不对等,然而从“周易序卦图”看,上经十八宫,下经十八宫。

一共三十六宫。

这是太阳历的十八、三十六节律。

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每隔十八天一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个节气(这一点已被公元前2100年前后陶寺观象台遗址所证实)。

周易大衍之法的“十有八变而成卦”,这是效法了太阳历每隔十八天一节气的数学节律。

《周易·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北宋易学大家陈抟在《河洛理数·大易数妙义》中解释说:“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之数,乃天地四时节气也。

”陈抟论定《系辞传》、河图中的十个数即是十个节气,应是可信的。

太阳历以十天干纪年纪月,《尔雅·释天》记载岁阳、月阳与十干对应,就是古太阳历的遗存: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岁阳。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月阳。

《周易·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是上古的太阳历五行历法和九野九宫地理之书,《三易》的创始就是建立在河图、洛书基础上的。

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本文主要探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是在先天八卦图基础上以“太极生两仪”的原则生成的。

先天八卦图相当于五岁儿童的天真思维,先天六十四卦圆图相当于十岁儿童的天真思维。

所以先天八卦图与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原创人应是伏羲。

《说卦传》不仅解说八卦,也在解说卦序。

五岁儿童画先天图分解:1、这个图从内圈往外圈看,最里边一层,左为阳,右为阴。

因为日出东方,日落西方。

2、先天图是个挂图,卦即挂。

故一旦左右两仪一分,就只有上下了。

日高则温,日低则凉,故上阳下阴。

所以第二圈左右都是上阳下阴。

3、第三圈是在第二圈基础上按上阳下阴原则两分。

五岁儿童已有三才意识,如上中下,祖父、父亲、自己,所以他完全能够画出这个图,八个卦名他还不懂(今人又有多少人懂呢?),这个就是先天八卦图。

十岁儿童画先天图分解:1、他在五岁儿童画的三层图基础上继续按上阳下阴原则两分,再画三层,就得出先天六十四卦图。

十岁儿童已有“兼三才而两之”的意识,如祖父母、父母、兄弟,所以他完全能够画出这个图,六十四个卦名他还不懂(今人又有多少人懂呢?),这个就是先天六十四卦图。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三、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由于先天图首先是左右分,故《乾》《坤》是第一节点,乾坤为《周易》之首。

《乾》的左右两侧是《姤》《夬》,坤的左右两侧是《剥》《复》,姤、夬、剥、复的命名显然与两仪阴阳分界有关,夬与剥有分义,姤与复有合义。

乾往右是阳遇阴为合,故为姤,乾往左是阳遇阳为分,故为夬;坤往右是阴遇阴为分,故为剥,坤往左是阴遇阳为合,故为复。

在《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图》中,姤、夬、剥、复恰好把三十六宫三等分(象征三才),每段为十二宫,十二为十二地支、十二辰之数,《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阴历一年十二个月。

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图16主卦加剥复姤夬图:无论在先天圆图,还是在《周易》序卦,《姤》、《夬》、《剥》、《复》都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与以上16主卦一样,也是主卦。

姤、夬、剥、复对应朔(初一),姤、夬、剥、复的卦象正象日食,日食发生于朔日,月亮由西向东侵蚀太阳,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日食的开始,这是《姤》卦,《说卦传》“姤(遘),遇也”,遇即接触(竹简《周易》作“敂”,帛本《易之义》作“坸”、“句”,愚以为其义同“够”,够,接触);初亏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东边缘和太阳的东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做食既,太阳东边缘尚露一点阳光是食几,这是《剥》卦,剥为阴剥阳;食甚,日全食,《坤》卦;生光,为《复》卦,复为光复;复圆前为《夬》卦,夬,决也,诀也,日月即将诀别也;复圆,为《乾》卦,乾,圆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