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现今的时代,信息决定一切,输赢成败,皆乎于信息的弹指之间.而数据,占据着信息的核心位置,种类繁多,杂类无张的数据总是让我们眼花缭乱,手忙脚乱,心烦意乱,最后而不知所措,
那么希望下面的一小结内容中的方法,能给各位同事的生活和工作带去一些启发和便利,今天我们主要共同要学习的就是七大手法中2大手法-直方图和特性要因图,这两种手法运用广泛,其作用也得了广大企业的认可,是简单而实用的管理工具.
直方图定义及作用
什么是直方图,它有什么作用?
1.直方图:直方图又称为柱状图,用直方图可以将杂乱无章的资料,解析出规则性,比较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状态,对於资料中心值或分布状况一目了然,便於判断其总体质量分布情况。
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A、收集数据,并记录于纸上。
统计表上的资料很多,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都
要一一记录下来,其总数以N表示。
B、定组数:1总资料数与组数的关系大约如下表所示:
数据N50-100100-250250以上
组数K6-107-1210-20
C、找出最大值(L)及最小值(S),并计算全距(R),R=L-S。
D、定组距(C),R÷组数=组距,通常是2.5或10的倍数。
E、定组界:
最小一组的下组界=S-测量值的最小位数(一般是1或0.1)×0.5
最小一组的上组界=最小一组的下组界+组距
最小二组的下组界=最小的上组界依此类推.
F、决定组的中心点:(上组界+下组界)=组的中心点
G、制作次数分布表:依照数值大小记入各组的组界内,然后计算各组出现的次数。
H、制作直方图:横轴表示测量值的变化,纵轴表示次数,将各组
的组界标示在横轴上,各组的次数多少,则用柱形划在各组距上。
直方图的制作范例
直方图的制作范例
一工厂的成品重量规格为130-190千克,今按随机抽样方式抽测200个样本(一般需收集50-200个数据),作直方图,步骤如下:
一.制作次数分配表:
1.从数据中找出最大值L=170与最小值S=124
2.计算全距R=L-S=46
3.决定组数K
本例数N=200,可将其分为K=12组
一.制作次数分配表(续):
4、计算组距H:(通常取2.5.10的倍数)
组距H = 全距÷組數= 46/12 = 3.83取4
5、计算组界:
第一组下组界= 最小值-测定值最小位數/2=123.5
第一组上组界= 第一组下组界+ 组距= 123.5 +4=127.5
第二组下组界= 第一组上组界= 127.5
第二组上组界= 第二组下组界+ 组距=127.5+4=131.5
第三组下组界=?第三组上组界=?
依此类推,计算到最大一组的组界。
6、作次数分配表,如下表:
组号组界中心值标记次数
1.123. 5-127.5125. 514
2.127. 5-131.5129. 57
3.131. 5-135.5133. 511
4.13
5. 5-139.5137. 513
5.139. 5-143.5141. 534
6.143. 5-14
7.5145. 537
7.147. 5-151.5149. 532
8.151. 5-155.5153. 523
9.155. 5-159.5157. 513 10.159. 5-163.5161. 510 11.163. 5-167.5165. 54 12.167. 5-171.5169. 52
合计200
二.绘制直方图
1、依次数分配表,延横轴以各组界为分界,组距为底边,以各组次数为高度,每组距上划一矩形,即完成直方图。
2、在图上记入数据总数等参数,并划出规格的上、下限。
123.5 127.5 131.5 135.5 139.5………………………………………..167.5 171.5
353025
20151050
直方图常见的形态及分析判断
说明:中间高两边低,有集中趋势。
结论:制程在正常运转下
直方图-缺齿形
说明:高低不一,有缺齿情形。
结论:可能是分组过细或数据不真实。
直方图-偏态形
说明:高处偏向一边,拖长尾吧,另一边低。
结论:尾巴拖长时,应检讨是否在技术上能够接收。
多由工具磨损、夹具松动引起。
(单侧品质控制)
说明:左端和右端形成小岛。
结论:可能测定有错误或由不同原料引起。
又如:不熟练的工人顶替带班)
说明:平顶且高。
结论: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被剔除。
特性要因图
1、何为特性要因图
工厂的目的在于制造出适当品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乃是经过一连串过程才制造出来,这一连串的制造过程中,主要的管理目标是:较佳的制品、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稳定的制程。
所以说,工厂里的工作情形就可由我们制造出来的制品品质、成本、交期、数量等各项结果表示出来,但结果的好坏受各种制程所遭遇的诸原因所影响,因此,想获得好的结果,就必须充分的把握何种原因会有好的影响,何种原因会有坏的影响,然后加以管理改善。
对于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间或所期望之效果(特性)与对策间的关系,以箭头连结,详细分析原因或对策的一钟图形称为特性要因图。
特性要因图的画法
2、特性要因图的画法
A、定问题或品质的特性
特性要因图在未画之前,应先决定问题或品质的特性,如不良率、停机率、送修率、抱怨的发生、外观不良、尺寸不良等有关品质低下的问题特性加以确定。
B、准备适当的纸张,画制特性要因图的骨架,将特性写
在右端,自左画上一条较粗的干线(称母线),就是代表制程,并在干线的右端画一指向右方的箭头,在工作现场可用笔画在一张较大的纸上贴于现场。
C、把原因分类成几个大类,每大类画于中骨上,且以圈起来,加上箭头的大分枝,稍斜的(约60°)插到,母线,此大分枝称子枝,较母线略细。
大原因可依制程分类,一般分为人、机械、材料、方法、其他。
人材料
特性
其他方法机械
D、探讨大原因的原因,再细分为中、小原因,将其记入小骨及枝骨上,称孩枝、曾孙枝。
细分中小原因时,应注意必须能采取对策者为主要条件,且有因果关系者归同于一中、小枝骨内,无因果关系者则否。
E、决定影响问题点之原因的顺序
以集中思考自由讨论的方式,在所列出的原因中认为影响较大的画上红圈,再从画上红圈的原因中指出认为影响更大者再画上红圈,一直检讨下去,最后圈选出重要原因4—6项。
(○表示重要原因)
3、绘图应注意事项
A、特性要因图所列出的要因,必须经由全员充分讨论与认
识,再决定予以改善的事项及实施的步骤,方能按部就班的做各种试验与试行,并逐步解决,以检讨所得的结构是否有效。
B、应把握脑力激荡的原则,尽量使全员发言,表达全员的
意见。
C、应把计量的原因(温度、速度、压力)与计数的原因
(机械别、人别、群体别)分开来,为是管理责任明确,应依部门分类。
D、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依5W1H的方法逐项列出。
E、应按特性别绘制多张特性要因图。
F、原因分析越细越好。
G.确认原因的重要程度,应考虑其可行性、价值,并经讨
论表决后决定。
H、应将圈出的重要原因整理出来,重新制作另一个特性
要因
图。
I、记入必要的事项于图旁,如制品名称、工程名称、完成
日
期、参与的圈员及圈长、上司的确认、特别状况等。
J、品质特性的决定以现场第一线所发生的问题来考虑。
K、管理者避免指示。
L、一个完整的鱼骨图,必须经过三阶段的酝酿----提出原因、
说明原因、圈选要因。
4、特性要因图的特点
A、绘制特性要因图就是一种教育,让大家一起讨论,亦是
让
每一个人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内容发表出来,如此,所有参加绘
图的人员都可以获得新知识。
B、特性要因图是讨论问题的捷径,有共同的目标一起讨论,因此,讨论时不会离题。
C、特性要因图可以表示出水准。
特性要因图画得好,可说
对
制程的内容已有充分的把握。
D、展现现场问题的因果关系、工作层次。
5、特性要因图的用法
A、所有原因写完后,依最末端的原因,调查现场实情,并与操作标准的内容做比较,以决定是否修订标准、改善及检讨。
B、特性要因图需挂在工作现场附近,便于发生问题时,就近集合全员讨论,寻找过去未注意的原因追加上去,有不同意见或看法时,可进一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
C、为了改善品质、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工作效率,可用特性要因图考虑各个原因,及有何种程度的影响,以便改善。
D、制程管制中主要是以管制图判明制程是否稳定,当有点子出现在管制界限上或外面,或离在界限内但呈一定规则时,一般认为有异常原因,欲查明异常原因之有关因素时,可采用特性要因图寻找有关的因素。
E、全员参加讨论时,可使用特性要因图将每一个人的经验及技术内容整理出来,使大家获得完整的思想,增进分析能力。
案例:1、冲压件长度尺寸过长
机器物料人员
尺寸过长环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