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成语中数词的英译

汉语成语中数词的英译

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Hengy ang N ormal U niversity(So cial Science)No.1Vo l.25Feb.2004汉语成语中数词的英译李德超(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翻译研究中心,中国香港)摘 要:含数词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它们英译时需考虑数词的实指与虚指情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否则难以比较完整地传达汉语成语的意义。

我们认为,无论在普通文体还是科技文体的语篇翻译中,成语中数词的恰当翻译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汉语数字成语的外延及内涵意义。

关键词:成语;数词;实指;虚指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3X(2004)01—0129—04作者简介:李德超(1966-),男,博士候选人,从事近代翻译文学史、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成语是习语的一种,它“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黄伯荣等,1981:247)。

确切地说,它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形式简洁、意义固定的短语或短句,通常由大家所熟知的典故、寓言、民谚等语言材料组成,具有形象鲜明、表达生动等特点。

如把一种语言看作是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那么,那些经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众多成语堪称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颗颗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熠熠光辉。

成语,是“语言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张培基,1958:4),如使用得当,就能收到言简意赅和画龙点睛的效果。

汉语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成语极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汉语成语的总量有万余条(《中华成语大词典》共收成语12,000余条)。

其中,又有逾千条成语是由数词组成或是含有数词,如三三两两、乱七八糟等。

这表明含数词的成语在汉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趣的是,关于汉语成语英译的书籍或论文可谓连篇累牍,但专门探讨含数字成语的英译的文章却极为少见。

是不是因为数字的翻译过于容易而不值一提呢?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三纲五常”中的数词“三”与“三长两短”中的数词“三”是不是都译为“three”呢?显然不是。

那么,成语中的数词有什么样的特点?其英译有无原则可寻?当前词典或译本中对含数字的成语的翻译是否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上述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汉语成语中数词的用法特点在探寻汉语成语中数词的英译规律之前,让我们先了解数词在成语中的用法特点。

在结构上,成语是一种“特殊固定词组”,它在句中起到的是词的作用。

词在汉语中又可分为具有词汇意义的实词和具有语法意义的虚词。

数词由于表示的是人或物的数目,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因而属于实词类。

但成语中数词的用法与普通数词的用法不尽相同,它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它除了可以与量词连用,置于名词前面,如“百年大计”、“万家灯火”等,还可以(1)直接与名词连用,或置于名词前或名词后,如“一草一木”、“朝三暮四”;(2)直接与动词连用。

这时,它可置于动词前或动词后,如“一蹴而就”、“百思不解”、“略知一二”,或加一量词,置于动词之后,如“垂涎三尺”、“退避三舍”、“日上三竿”;(3)直接与形容词连用,置于形容词前面,这种用法较少,如“万紫千红”、“四平八稳”等。

可见,数词在成语中的使用比较灵活,位置富于变化,在翻译时如囿于原成语结构往往会导致译文诘屈聱牙,不可卒读。

这时我们要跳出原成语结构的束缚,重新按目的语的习惯对译文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如将“一步登天”译成“use o ne step to reach the sky”则显得过分拘泥于原文结构,而将它译为“reach the sky in one step”,就结构而言,则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收稿日期:2003—03—28129易为读者所接受。

数词难以穷尽,但能组合为成语的却只有“一”至“十”、“百”、“千”、“万”、“两”、“半”等。

成语中出现的数词虽少,意义却相当丰富。

一般的数词只能表示具体的数目,而成语中的数词除能表示数目外还可包含多种意义。

如数字“一”除了用于计数外,还有“万物伊始,事物发端”之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的即是此意。

于是我们就有了“从一而终”、“一尘不变”等成语。

又如,数字“八”除实指外,还可表示虚数,用于表示数量多、程度深。

这种用法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十有八变而卦”(陆忠发,1994:76)。

“八”在这里用作虚指,言变化之多。

于是我们就有了“七七八八”、“四面八方”等成语。

成语数词具有多重意义,这是我们英译此类成语时相应作出不同处理的根本依据。

对成语中数词意义的准确判断是灵活再现原成语意思和喻义的前提,错误理解或没有充分理解数词所含的多重语义往往会导致对原成语的误译或漏译。

成语中数词的意义及其翻译数词的上述特点使它在成语中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含义。

总的说来,可概括为两种情况:实指或虚指。

实指。

实指是指成语中的数字用于表示实际的、准确的数量。

对于表实指的数字我们应把它当作实际的数目去理解。

如“三顾茅庐”中的“三”是指实际顾访的次数,“一举两得”中的“一”和“两”分别指实际的“一次举动”和“两种收获”,因而都是用实指的意义。

对成语中用于表示实指意义的数词,英译时应在译文中如实反映原成语中所提到的具体数目,以保留原成语中数词的基本意思和形象,使译文更为简洁、精炼。

如将“一箭双雕”译为“hit two haw ks with one arrow”则完整地表达了原成语中数词的意思。

在英译含确指数字的成语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由于语言的发展,某些成语中数词的原意是确指,今天却有了泛指的新义。

如成语“三朝元老”,“三”原指“连续受三个皇帝重用的大臣”,现“三”已用于泛指,表示数量之多,时间之久。

类似的成语还有“万水千山”、“八方支援”、“百年不遇”等。

在翻译此类成语时,我们既要译出数字表确指的本义,也要译出现有的、表泛指的引申义,如“万水千山”应译出其实指的本义“ten thousand to rrents and a thousand crag s”和虚指的引申义“the trials of a long and arduous journey”,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原成语意义。

二是要尽可能地传达确指数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以避免造成文化“欠额翻译”(overloaded translation)(柯平, 1991:175)。

如果仅将“三教九流”这个成语译成“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 ht”就只是传达了原成语的基本意思,而成语中的文化内涵则消失殆尽。

不具体解释“三教”和“九流”是很难让成长于他国文化背景的人士所理解的。

因此,在翻译此类成语时,除了要表达原成语的本义外,还要对其表达的文化内涵加以注释,即“三教”是指“Confucianism,Buddhism,T aoism”,“九流”是指“the Confucians,the Taoist,the Yin-Y ang,the Legalists,the Logicians,the Mo nists,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 the Eclectics and the Ag riculturists”。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典故入成语,以历史入成语的例子随处可见,因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尤为丰富。

含有数词的成语也不例外,如“三足鼎立”、“三公九卿”、“一诺千金”等。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这类成语时要注意传达出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方能被译语读者所真正理解,从而达到藉语言交流文化的目的。

虚指。

汉语数词用作虚指以表达语义上的模糊性的用法自古就有。

如在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数词“百”、“十”均表示虚数,用来指数目之多、之大。

成语中的数词亦有此用法。

当成语中的数词用于虚指意义时,它不是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另有含义。

归纳起来,成语中数词所表达的虚指意义有以下几种:1.表示数量多、数目大。

如“四面八方”、“三番五次”、“接二连三”等成语中的数词。

2.表示数量少,如“三言两语”、“昙花一现”、“一知半解”等成语中的数词。

3.表示混乱、多变,如成语“乱七八糟”、“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中的数词。

4.表示不变、一致,如成语“千篇一律”、“一言为定”、“万古长青”中的数词。

5.表示程度,如成语“一清二楚”、“十万火急”、“千真万确”中的数词,这时数词相当于副词。

对于“表虚数的数词,在释译时不能坐实,否则会出现矛盾”(赵仲才等,1986:175)。

成语中表示泛指意义的数词,翻译时同样不能把它们与表示实指的数词一样直译,而应译出其所表达的泛指意义,舍去或淡化对数词的翻译。

如忽视数词虚指含义,一味对其进行直译,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甚至贻笑大方。

如“万事大吉”不应译为“ten thousand things are fine”,而应译成“everything is just fine”或“every thing is O.K.”这样才突出数字“万”所表达的“数量多”的泛指含义。

综上所述,由于成语中的数词具有丰富的语义特点,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先要准确地理解成语中数字的含义。

具体来讲,译者要明白数词在成语中是用作实指还是虚指,对实指则要对其所指数目如实翻译,并顾及成语古今意义有无变化,尤其关注所含文化内涵;对虚指则要确定数词所表示的具体虚指含义,然后在翻译时兼顾文化内涵作灵活处理。

在处理时,译者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数字,而应紧紧地抓住其语义特征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成语中数词英译实例评析参照上述成语中数词的翻译原则,我们就不难发现,现有的对含数词成语的英译译例中,由于误解或没有完全理解成语中数词的确切意义而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有所出入的例子并不少见,以下我们从一些词典与书籍中摘取数例对数字的译法进一步加以讨论。

由于成语条目的英译与130成语在句中的英译有较大差异,我们分两类讨论。

一是词典上的条目,对此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成语的意义、用法和文化内涵;二是句子中的成语,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做到穷尽成语中所有的含义,对此只能根据其上下文语境择其主要语义译之。

条目英译类:(1)三人行,必有我师:W here there are three men w alking together,one of them is bound to be able to teach me some thing.(选自《汉英词典》)在例(1)中,译文只是体现了数词“三”作为实指的本义。

其实,数词“三”作为实指只是成语的第一层意思,“三”在现代汉语中亦用作泛指,表示“数量少”的含义(赵仲才等,1986:175),引申为“到处都有值得自己师法的人”(《中华成语大词典》,第1059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