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汉语成语的英译-精选文档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汉语成语的英译-精选文档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汉语成语的英译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跨越文化、跨越社会的
活动。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笔者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对等的过程。

可事实上,绝对对等、完全对等很难实现。

成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而也常常成为翻译中的一个难点。

文从语言哲学角度出发,讨论汉语成语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利用语言哲学基本命题在不同语境中实现成语的合理翻译。

语言哲学和翻译
语言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哲学还是西方古典哲学都受到了格
外的关注。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我国先秦诸子最早谈及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名”与“实”。

西方古典哲学对语言的关注也有很长的历史。

欧洲自古就
有许多哲学家认为语言是现实的反映。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 535-475 BQ 和柏拉图(427-347 BQ 都
谈到了词的起源、功能和使用问题。

所以说,无论是西方还是我
国的古代哲学家都对语言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同时他们要把对世界的认识和对问题的解释用语言加以描写。

这是哲学和语言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因和内在因素。

翻译是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活动。

世界各地的人类在劳
动过程中创造了各自的语言。

在此之后由于交往的可能和需要,翻译活动也就必不可少了。

因此可以说,翻译的历史,从各地的
原始人类开始以不同的语言作为工具而进行交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翻译的历史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

(陈福康,2000)因
此,翻译和语言的密切关系自不待言。

在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哲学中关于语言问题的认识和语言的客观规律加以利用,研
究这种存在和规律借以推动和深化对译学的研究。

翻译的语言哲学,也可称之为翻译语言学的哲学视角,即借助语言哲学的有关理论,铺垫翻译语言学深层结构的理论基石。

宓庆,2001)我们可以断定,将语言哲学作为科学研究手段应用
于翻译理论,一定会进一步深化翻译理论、扩充现代翻译语言学深层理论和论证手段。

本文论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我们不但能够探讨翻译学研
究的认识论和价值观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其中的基本客观规律和语言逻辑来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成语翻译的难题。

本位观照,外位参照”
在语言哲学中,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本位”和“外位”。

所谓的“位”,就是人的基本的立足点。

人们观察事物一般都是
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身处东方的中国人称欧洲为“西方”。

欧洲
人看中国,称东亚地区为“ Far East”。

这种从自身角度出发看
问题的方法在语言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语言中不计其数的词语都是各个语言群体从自己的“本位”角度出发创造出来的。

这样的语言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伦理观、历史观和行为特征。

成语作为体现文化的标志性语言,更加具有这样的“本位”特点。


如,汉语中的“班门弄斧”“破釜沉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都是中国人从自己的角度出
发总结出的具有“
外位”相对于“本位”而言。

在本文中外位”主要指
从外国人看事物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外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翻译活动本身就是双语甚至三语之间的交流和转换。

如何让异域文化的读者能够没有障碍地接受和理解本土文化中特有的东西,“外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研究绝对不能只顾及本位(本国、本民族及语言群体的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问题。

翻译如果只顾本位,不顾外位无异于闭门造车。

我国著名学者刘宓庆在其著作《翻译与语言哲学》中,提
出了“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语言哲学观点。

“观照”
contemplation )指人作为主体对外在客体(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全局性审视、剖析、思考、推断、定夺和抉择。

“观照”着眼于对整体的、全方位的及多维透析,排斥局部的、权宜的片面考虑。

(刘宓庆,2001)在翻译研究领域,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要
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的意识,即就是“本位观照”。

参照”通常都是具有求证的目的性。

参照还具有很高的
选择性,因为参照本身是一个非自足客体,对主体不存在归属性
和制约性。

缺乏“外位参照”对“本位观照”的“最大限度的完善加工”,则本位观必然无法涤除,扬弃其局限性。

成语的特点和常见的翻译误区
表面上看,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之间建立了一一的“对
等”关系, 短语的意义也没有太大的出入。

甚至有人会认为此举 不但传达了短语的意义而且还消除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

例如: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He is an evil manwho has a mouth
that praises and a hand that kills.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You can 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这山望到那山高: The grass always look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Truth hurts.
以上这些例子都将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画了一个绝对的等
号。

这种过度重视“外位”, 忽视“本位”的一概而论的误解看 似可取, 实际上却忽略了外来文化读者的真实感受、 期待心理和 阅读习惯。

通常, 一种文化的读者除了想要没有障碍地理解另一 文化的信息和没有误解地交流之外, 都渴望对非本族文化有一个 原汁原味的、深入的了解。

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不同语言、不同文 化之中的,目的语读者应该有权利有机会通过翻译体验不同的文 化认识。

因此,这种片面地对文化异质的消除,实不可取,而且 徒劳(孙艺凤, 2004)。

虚张声势: to cry wolf
生死之交: Damon and Pythias
杀鸡取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