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总论与肾小球病)-试卷1(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关于蛋白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每日尿蛋白持续>150mg为蛋白尿B.体位性蛋白尿尿蛋白一般<1g/dC.肾小管性蛋白尿尿中有IgC滤√D.尿中滤出肌红蛋白称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管受损或功能紊乱时,抑制了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β微球蚤白、溶菌酶等。
从尿中滤ffj高分子量蛋白质(IgG)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
2.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A.溶菌酶为主B.白蛋白为主√C.β2微球蛋白为主D.IgA为主肾小球性蛋白尿包括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病变较轻时,仅有白蛋白滤出,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病变较重时,高分子量蛋白质(主要是IgG)无选择性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A、C为肾小管性蛋白尿,D为分泌性蛋白尿。
3.男,70岁。
发现大量蛋白尿2周入院。
入院后查本周蛋白尿阳性。
为明确诊断,检查意义最大的是A.肾活检B.骨髓穿刺√C.核素骨扫描D.血清蛋白电泳本周蛋白尿为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为明确诊断应首选骨髓穿刺检查。
4.女,68岁。
高血压病史20年,发现尿蛋白3年,尿比重1.010,红细胞0-1/HP,尿蛋白0.45g/d,尿蛋白分析β2 -MG,α1 -MG升高。
该患者蛋白尿属于A.组织性B.溢出性C.肾小管性√D.肾小球性①β2 -微球蛋白(β2 -MG)和α1 -微球蛋白(α1 -MG)分子量小,均可自由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中,但原尿中的β2 -MG和α1 -MG99%以上可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仅微量从尿排血。
尿中β2 -MG和α1 -MG增多较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故本例属于肾小管性蛋白尿。
②组织性蛋白尿多为Tamm-Horsfall蛋白,溢出性蛋白尿多为本周蛋白、血红蛋门、肌红蛋白,肾小球性蛋白尿多为白蛋白、IgG等。
5.不出现管型尿的疾病是A.肾病综合征B.急性膀胱炎√C.急进性肾小球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聚体。
尿中管型的出现表示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引起,膀胱疾病(急性膀胱炎)不可能出现管型尿。
6.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时,提示病变在A.肾小管和肾盏B.肾小管和肾C.肾小管和肾小球√D.肾小管和输尿管管型尿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性疾病引起。
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提示病变在肾小管和肾小球。
7.细菌尿是指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A.>100个/mtB.>10 3个/mlC.>10 4个/mlD.>10 5个/ml √细菌尿是指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 5个/ml。
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8.肾小球疾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首选A.利尿剂B.β受体阻滞剂C.钙通道阻滞剂D.ACE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机制包括:①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扩张入球小动脉,故能降低肾小球内压力;②能减少尿蛋白形成;③抑制肾组织细胞炎症反应和硬化过程,延缓肾功能衰退。
因此对于肾小球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首选ACEI降血压。
9.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A.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B.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C.细胞免疫反应√D.炎症反应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病因未明,研究发现在其肾小球内无免疫复合物,但患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可释放血管通透因子。
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有关。
10.多数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A.自身免疫性疾病B.感染性炎症疾病C.细胞免疫性疾病D.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多数肾小球肾炎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
免疫机制是肾小球疾病的始发机制:在此基础上,在炎症介质(如补体、白细胞介素、活性氧等)参与下,最后导致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症状。
11.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屏障受损B.电荷屏障受损√C.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均受损D.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构成,其滤过屏障包括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肾小球基底膜基本正常(即分子屏障正常),足细胞足突融合,患者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主要是由于电荷屏障受损所致。
12.尿蛋白电泳结果湿示尿中C 3含量较高,常常提示A.肾小管严重受损B.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受损C.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受损√D.血中C 3含量较高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包括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
当分子屏障受损时。
尿中往往出现除白蛋白以外更大分子的血浆蛋白。
如免疫球蛋白、C 3等,常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有较严重的结构受损。
13.最可能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是A.单纯性血尿B.无痛性肉眼血尿C.全程血尿D.全程血尿伴大鬣红细胞管型尿√血尿可分为初始血尿、终末血尿和全程血尿。
初始血尿提示尿道、膀胱颈出血;终末血尿提示后尿道、膀胱颈或膀胱三角区出血;全程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及以上部位。
可见肾小球源性血尿是全程血尿。
尿中红细胞管型为红细胞在肾小管塑型而成,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所致。
因此,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可能是全程血尿伴大量红细胞管型。
14.肾小球源性血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基底膜断裂√B.脏层上皮细胞受损C.远端小管受损D.近端小管受损肾小球源性血尿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该断裂缝时。
受到血管内压力挤压受损。
受损的红细胞其后通过肾小管各段又受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呈现变形红细胞血尿。
15.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沉渣红细胞形态是为了鉴别A.前尿道血尿和后尿道血尿B.肾源性血尿和膀胱源性血尿C.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D.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血尿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新鲜尿沉渣,发现尿变形红细胞>50%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发现尿变形红细胞<50%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16.区别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A.观察血尿颜色B.作尿沉渣镜检√C.作尿潜血试验D.作尿三杯试验镜下血尿是指离心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
根据血尿的定义,可知本题答案为B。
17.对鉴别是否肾小球源性血尿最有意义的是A.全程血尿B.变形红细胞血尿√C.尿潜血阳性D.肉眼血尿血尿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前者是指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该裂缝时受到挤压损伤。
在肾小管中受到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呈现变形红细胞血尿;后者是指红细胞未受到挤压损伤,变形红细胞<50%。
因此尿中变形红细胞是否超过50%是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标准。
18.下列哪项不符合肾炎性水肿的特点?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B.肾小球滤过分数下降C.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基本正常D.组织间隙蛋白质含量低√19.急性肾炎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是A.血尿√B.蛋白尿C.水肿D.肾功能异常急性肾炎起病急,患者出现血尿(几乎100%)、蛋白尿、水肿(80%)和高血压(80%),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其中血尿是所有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患者可见肉眼血尿。
二、 A3/A4型题(总题数:2,分数:10.00)男,30岁。
咽痛、咳嗽、发热,2周后发现尿色红,眼睑水肿,尿量1000ml/24h。
体检:全身皮肤未见皮疹,血压150/100mmHg。
化验:尿蛋白(++),红细胞50—60/HP,血白蛋白32g/L,血肌酐123μmol /L。
(分数:6.00)(1).上述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急性肾小管坏死D.狼疮肾炎(2).该患者的治疗,错误的是A.控制血压B.消肿C.补充白蛋白√D.抗生素(3).按上述治疗2个月后,病情无好转,血肌酐300μmoL/L,对诊断最有价值的进一步检查是A.清清中段尿培养B.肾穿刺活检√C.肾脏CTD.静脉肾盂造影①本例起病急,病程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因此首先排除狼疮肾炎。
尿中出现大量尿蛋白及红细胞,因此也可排除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发热、肾区叩痛、尿白细胞阳性。
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因此应诊断为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
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包括处理感染灶(可给予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症治疗(利尿消肿、降血压)、透析治疗等。
该患者白蛋白32g/L,无需补充白蛋白。
③如治疗2个月病情仍无好转,且肾功能持续恶化,应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病因,了解预后。
男,20岁。
感冒后7天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尿少。
查:血压60/100mmHg,尿蛋白(++),尿沉渣镜检红细胞(++),Cr 130μmol/L。
2周后少尿,BUN28mmol/L,Cr 620μmoL/L。
(分数:4.00)(1).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进性肾小球肾炎√C.高血压肾病D.肾病综合征(2).若行肾穿刺活检,则病理所见最可能为A.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B.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显著增生C.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小管脂肪变性D.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①本例的特点是短时间(2周)内肾功能急剧恶化,符合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及肾病综合征都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问内肾功能急剧恶化(cr从130增至620μmol/L)。
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形成新月体。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显蒋增生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
“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小管脂肪变性”为轻微病变型肾病的病理特点。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
三、 B1型题(总题数:2,分数:12.00)A.环磷酰胺B.盐酸氮芥C.麦考酚吗乙酯D.环孢素(分数:8.00)(1).最早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A.B. √C.D.(2).最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A. √B.C.D.(3).能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药物是A.B.C.D. √(4).能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药物是A.B.C. √D.①国内外最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环磷酰胺,最早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盐酸氨芥。
②环孢素能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及T细胞毒效应细胞,目前已作为二线药物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③麦考酚吗乙酯在体内代谢为霉酚酸,后者为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可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形成,常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A.血尿B.蛋白尿C.水肿D.高血压(分数:4.00)(1).IgA肾病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是A. √B.C.D.(2).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是A. √B.C.D.四、 X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20.无症状尿异常可有A.血尿√B.蛋白尿√C.脓尿√D.管型尿无症状性尿异常是指单纯性血尿和(或)无症状蛋白尿,以及不能解释的脓尿(白细胞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