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与免疫2
毒力(virulence): 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量) 侵袭能力 毒素毒性
细菌感染与免疫2
(
致病性的影响因素
细 菌 的 性致 )病 能 力
细菌的毒力 细菌侵入数量 细菌侵入部位
侵袭力 毒素
细菌感(量)
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感染量(ID50)
•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 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感 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水平传播: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皮肤、 粘膜
垂直传播:母体到胎儿/新生儿,胎盘、产 道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第二节 内源性感染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的体表以 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不同种类和数 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的微生物群。
细菌感染与免疫2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受体、营养竞争、产生有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细菌感染与免疫2
主要内容
概述 外源性感染与传播方式 内源性感染 细菌感染的类型 细菌的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细菌感染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细菌感染与免疫2
➢ 感染(传染):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释 放毒素,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
细菌感染与免疫2
显性感染
类型: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数周) 愈后病原菌彻底消失
慢性感染:病程长(数月-数年)
局部感染:致病菌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 全身感染:致病菌或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
散,引起全身症状
细菌感染与免疫2
全身感染:
毒血症:外毒素进入血流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进入血流 菌血症:细菌进入血流未繁殖 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流并繁殖 脓毒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并在其它组织
➢ 致病菌(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 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 致病性:细菌的致病能力。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第一节 外源性感染与传播方式
传染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 带菌者:无症状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 病畜及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来自体内,大多为正常菌群
细菌感染与免疫2
传播方式:
细菌感染与免疫2
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外毒素特性:
• 产生细菌:主要由G+菌产生,少数G-菌 • 化学成分:蛋白质 • 毒性强 • 不耐热 • 免疫原性强,可制备类毒素(除去A亚单位) • 组织器官选择性,特殊的临床症状
细菌感染与免疫2
外毒素分类:
• 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组织,毒性强,致
细菌感染与免疫2
毒素
✓外毒素: ✓内毒素:
细菌感染与免疫2
外毒素
产生细菌: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分泌到
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G+菌产生,少数 G-菌产生.
• 分子结构:A-B模式 A亚单位-毒性部分 B亚单位-结合部分(受体)
细菌感染与免疫2
可提纯那个亚单位制备疫苗?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二)显性感染
细菌感染与免疫2
•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 临床症状不出现或不明显 • 宿主免疫力较高 • 细菌毒力较弱、数量较少 • 机体可获特异性免疫力 • 感染者是传染源
细菌感染与免疫2
• 显性感染
•临床症状明显 •宿主免疫力较弱 •细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
死率高。
• 细胞毒素:抑制细胞蛋白合成,损伤细胞膜。 • 肠毒素: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功能紊乱。
细菌感染与免疫2
内毒素
特点: ✓产生细菌:是G-性菌的细胞壁成分,当细菌裂解或
菌体破坏后释放的毒性物质。 螺旋体、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产生LPS类似物
✓化学成分:脂多糖 ✓对理化因素稳定,耐热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 ✓免疫原性弱,不能形成类毒素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细菌内毒素的作用机制
内毒素
激活巨噬细胞
激活补体
激活凝 白细胞 血因子 效应
IL-1 TNF 氧化氮 C3a C5a
发热 发热 降血压 水肿 趋化 作用
降血压
降血压
细菌感染与免疫2
凝血系 统
然后定植在细胞上。
细菌感染与免疫2
荚膜:抗吞噬和抗杀菌物质的作用。 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能使细菌侵入邻近上皮细胞、由侵 袭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
侵袭性酶:利于细菌扩散、抗吞噬的胞外酶 生物被膜: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组成
的膜状的细菌群体,更适应环境的一种生 存方式。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 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 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community).
产生病灶
细菌感染与免疫2
毒素
毒血症
病原菌
化脓菌
血 流 不繁殖 菌血症
繁殖 多发性脓肿
败血症
脓毒血症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
体外
细 细细细细菌菌菌菌菌细细菌菌
毒 化病
性
理
物
变
体内
质
机体的防御机能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细菌感染宿主导致疾病的能力(质)
毒物质
2、营养作用:E.coli--- 维生素 K
3、免疫作用:免疫器官发育,免疫应答 4、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 5、抗肿瘤作用
细菌感染与免疫2
机会致病菌: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
疫力低下、异位寄生或菌群失调等特 定条件下引起感染。 -----致内源性感染
细菌感染与免疫2
1.异位寄生
大肠肝菌 (肠道)
细菌感染与免疫2
细菌的 毒力物质
侵袭力
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物质:酶
协助细菌 黏附 定植 侵入 繁殖 扩散
毒素
外毒素 内毒素
细菌感染与免疫2
侵袭力:细菌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 的能力。
黏附素:是细菌表面一类与黏附相关的蛋白, 有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膜的黏附素受体结合,
腹腔 泌尿道 血液
腹膜炎 尿路感染 败血症
2.免疫功能低下:激素、抗癌药物、放疗、
AIDS患者等
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的各菌 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超出正范围的状常态。菌群 失调时引起的病症称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