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细菌感染免疫
(三)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1. 长期滥用抗生素 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抑制了敏感菌, 耐药菌大量繁殖,可能会致二重感染(重 叠感染),系菌群失调症。 2.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进入正常无菌部位可引起疾病。 3. 免疫机能的降低 免疫抑制剂、激素、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及 射线照射等可致微生态失调。
第二节.抗细菌感染的特点
部位与细胞受体的结合
2. 细胞免疫的作用:
(1) CD4+T细胞:
• 体内最主要的T细胞,占总量的90-95%; • CD4+分泌IL-1 IL-2 IFN-r多种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
(2) CD8+T细胞: • CTL是细胞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
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破坏感染细胞 通过Fas和fas配体介导感染细胞凋亡
击,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等。 (2)表面抗原变异: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重组和基因转换 等机制使其表面抗原不断变异,从而逃避识别。 (3)伪装:有些微生物模拟或利用机体自身的成分作保护,
逃避识别。(a.分子模拟、b.自身蛋白包装、c.免疫紊乱)
2.对抗机体的免疫功能
(1)对抗吞噬细胞:荚膜的形成可以抑制吞噬细胞接 触细菌,抗吞噬作用。 (2)灭活补体:某些细菌能抑制补体活化或灭活补体, 对抗补体的溶菌、条调理和趋化作用。 (3)抑制细胞因子:某些细菌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 (4)消除抗体:通过某些途径消除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5)抑制MHC分子:某些病毒可以抑制细胞MHC的表达, 从而抑制抗原提呈和CTL的杀伤作用。 (6)损伤免疫细胞:许多的病毒可以损伤免疫细胞, 导致病毒持续性感染。
2.定位转移:即易位:
( 1 ) 横向: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粘膜层表面的四
周转移。
( 2 ) 纵向:正常菌群由原定位经粘膜层表面向深
层次的转移。
( 3 ) 血行感染: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发生位置改变
的易位方式。
( 4 ) 易位病灶:正常微生物在其它诱因作用下,
使远隔的组织或脏器发生病变形成病灶,称为易 位病灶。与脓毒败血症同时发生。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非致病性分枝等
(二)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
:
1.生物拮抗——作屏障 2.营养作用——产营养: aa,vit等 3. 免疫作用 —— 有免疫,刺激免疫器官发 育和免疫应答。 4.排毒作用——除废物,双歧杆菌 5. 抗肿瘤好和抗抗衰老作用:致癌物转化成 非致癌物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第六章 抗细菌感染免疫
江苏大学 医学院 申红星
一.正常菌群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的体表和 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 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 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 菌群
两大类: 1. 非特异性免疫(nospecific immunity)/天 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2.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获得性 免 疫(acquired immunity)
•外部屏障
第一道防线
•内部屏障
非特异性
第二道防线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指寄生于宿 主细胞内的细菌,分兼性胞内菌如结核杆 菌、伤寒杆菌等;专性胞内菌如立克次体 和衣原体。
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非特异性免疫: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特异性免疫:主要依赖CD4+ 和CD8+
感染类型
胞外菌感染
常见微生物
吞噬和杀菌过程:分三个阶段
(1)识别:随机接触、趋化因子驱使和调理作用介导 等。 (2)吞入:形成“吞噬体”或“吞饮体” 。 (3)杀灭与消化:溶酶体(lysosyme)与吞噬 体形成 “ 吞噬溶酶体”(phagolysome), 杀 死 和 降 解 细 菌 。
吞噬作用的后果: (1) 完全吞噬:又吞又杀,如对化脓性球菌
(一)微生态平衡
1. 宿主因素 正常微生物群随着人体不同发育阶段及 生理功能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宿主病理状态 对正常微生物群也产生明显影响。
2. 正常微生物群
定位:生态环境 原籍菌多对人体有益,外籍菌可能造成感染。 定性: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相对稳定) 定量:某生态环境中正常菌群的总菌数和各菌 群的活菌数。 优势菌常常是决定微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又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1.体液免疫由特异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IgG、IgM、IgA、IgD、IgE
抗菌抗体(调理素)--抑制细菌黏附、调理 促吞噬、介导杀伤和溶解细菌 抗外毒素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
2.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CD4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CD8CTL :特异性杀伤作用
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 结核杆菌 麻风杆菌等
主要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为主, 抗体协同吞噬细胞杀灭清除 细菌
胞内菌感染
外毒素感染
细胞免疫为主 主要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 发挥作用 白喉杆菌 体液免疫为主 破伤风杆菌等 特异性抗毒素与毒素产生 中和作用
四.微生物逃避机体防御功能的机制
1.逃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1)细胞内寄生:通过选择细胞内寄生逃避补体、抗体的攻
二 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 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 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 致病菌。此引起的感染称机会感染。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
三 微生态平衡和在长期进 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二)微生态失调
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 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 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微生态失调主要有两类: 1.菌群失调 2.定位转移
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 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 变化而产生的病症. 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 菌等
宿主的 免疫力
特异性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皮肤与粘膜 屏障机构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
血脑屏障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大吞噬细胞 补体 防御素
小吞噬细胞
溶菌酶
1.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粘膜屏障: ① 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
② 分泌杀菌物质; ③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2.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 ① 中性粒细胞:为主,分为表面吞噬和调理吞噬。 ② 单核-巨噬细胞(MPS):产生细胞因子,递呈 抗原。
1. 体液免疫的作用:抗体
(1) 阻止细菌粘附:SIgA起重要作用。
(2) 调理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表面有Fc的受体
IgG F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表面有C3b的受体
IgG Fc+C3b补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 激活补体溶菌: 抗体+补体→攻膜(G-)溶解细菌。 (4) 中和细菌外毒素: 抗毒素阻断或封闭外毒素的活性
(2) 不完全吞噬: 只吞不杀, 如结核分枝杆菌
(3) 组织损伤: 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
释放的多种水解酶也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
造成组织损伤。
3.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因素: 体液中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 ① 补体(complement):经典途径和旁路激活; ② 溶菌酶(lysozyme):碱性蛋白; 来源:吞噬细胞 分布:血清、唾液、泪液、鼻涕等 功能:破坏β-1.4糖苷键,破坏G+菌 ③ 防 御 素 ( defensin): 为 富 含 精 氨 酸 的 小 分 子 多肽,杀胞外菌及某些分枝杆菌。
一、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指寄居在宿主 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
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如葡萄球菌、链球 菌等)
属胞外菌, 主要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
抗感染免疫以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为主。
黏膜免疫系统(MIS):由呼吸道和消化道及其它
部位的黏膜下淋巴样组织形成。 SIgA是黏膜免疫系统产生的主要类型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