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A型题】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A.调理作用B.黏附作用C.灭活作用D.清除作用E.以上都不是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A.菌苗B.疫苗D.类毒素E.抗毒素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E.以上都不是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A.补体B.防御素C.溶菌酶D.白细胞素E.血小板素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A.外毒素B.内毒素C.血浆凝固酶D.组蛋白E.酯酶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分子小,易入炎症区含量高,作用强无免疫调理作用半衰期短可激活补体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A.肽聚糖无五肽桥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D.肽聚糖含量少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B.作用于胞内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D.引起化学性中毒E.一次产量较大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A.IgG B.IgA C.IgM D.IgE E.IgD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D.干扰素 E.屏障作用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B.有广谱抗病毒作用C.为糖蛋白成分D.使病毒mRNA降解E.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26.下列那种病毒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但不是单个血清型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腮腺炎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27.决定病毒感染后免疫力持久的因素不包括:A.全身性感染B.抗原性稳定C.有病毒血症D.反复发生感染E.抗原性单一【X型题】1.机体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天然抗菌因子包括:A.补体B.溶菌酶C.血型抗体E.乳素2.皮肤与黏膜屏障作用包括:A.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B.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分泌物杀菌作用E.血脑屏障作用3.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A.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B.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C.乳汁中SigA的作用D.胎盘屏障作用E.正常菌群拮抗作用4.关于抗细菌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B.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C.血脑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D.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细菌主要抗局部感染5.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介导的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的局部抗感染作用6.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有:A.溶菌酶C.白细胞素D.组蛋白7.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为:A.与机体遗传关系密切B.针对某一微生物产生免疫力C.为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首道屏障D.个体间有差异E.因抗原刺激的增多而增强8.正常菌群构成机体生态平衡的生理学意义为:A.皮肤黏膜的机械阻挡作用B.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C.促进免疫系统发育成熟D.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E.抗感染作用9.决定感染后果的因素有:A.机体的免疫力B.细菌的毒力C.细菌的数目D.细菌的种类E.细菌的染色体10.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取决于:A.吞噬细胞的种类B.细菌的侵袭力C.吞噬细胞的功能D.细菌的种类E.吞噬细胞的数量11.不完全吞噬可导致:A.吞噬细胞死亡B.增强细菌的侵袭力C.细菌在吞噬细胞内繁殖D.细菌在体内扩散E.临近组织损伤12.在机体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干扰素B.中性粒细胞D.中性抗体E.抗毒素13.机体清除靶细胞的机制是:的直接杀伤作用B.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效应φ及其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的杀伤作用14.感染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的病毒是: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腮腺炎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人乳头瘤病毒15.能诱生干扰素的是:A.病毒B.内毒素C.外毒素:CE.支原体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A.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B.鼻病毒感染C.流感病毒感染D.乙脑病毒感染E.甲型肝炎病毒感染17.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是直接针对:A.病毒表面成分B.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病毒蛋白C.宿主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蛋白D.病毒相关的酶类E.病毒的核酸18.抗病毒蛋白的作用严格来说应是:A.破坏宿主细胞B.降解病毒mRNA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D.阻段mRNA翻译E.抑制核酸复制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是:A.直接杀伤B.干扰素促其杀伤C.需抗体的协助D.需补体的协助E.有特异性二、填空题1.天然免疫由、和三类因素组成。
2.皮肤和黏膜、与共同构成非特异免疫的结构。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有和吞噬两种。
4.溶菌酶主要来源于细胞,通过破坏细胞壁的而使细胞裂解。
5.防御素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其作用是杀灭细菌。
6.机体抗病毒免疫可分为和,其中特异性免疫以免疫为主,且常伴有。
7.人体产生干扰素的细胞主要有、及。
8.由干扰素诱生的抗病毒蛋白的主要有、、。
9.人类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其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而、的抗病毒作用较强。
10.抗病毒基因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及,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
1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为,和作用。
12.抗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作用;抗深部真菌感染的特异免疫则是以免疫为主。
三、名词解释1.干扰素(IFN)2.胞外菌四、问答题1.简述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可产生哪几种后果3.简述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
4.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2..D【X型题】1、ABDE2、ABD3、ABDE4、ABCE5、ABCE6、ACE7、AC8、BCDE9、ABCD 10、ABCDE 11、ABCDE二、填空题1.组织屏障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屏障3.完全不完全4.吞噬肽聚糖革兰阳性5.中性粒细胞外6.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病理损伤7.人白细胞人细胞人成纤维细胞’-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9.α干扰素β干扰素γ干扰素γ干扰素α干扰素β干扰素10.巨噬细胞 NK细胞 CTL11.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12.皮肤黏膜屏障细胞三、名词解释1.干扰素:在病毒或其他诱生剂的作用下,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是机体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学作用。
2.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菌。
四、问答题1、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1)皮肤与黏膜屏障:它构成了机体的外部屏障,其主要作用包括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穿入;黏膜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有多种附件和分泌物,可将停留的致病菌排除体外;②分泌杀菌物质:不同部位的黏膜能分泌溶菌霉、胃酸、蛋白醉等多种杀菌物质;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产生抗菌物质而拮抗和抑制致病菌。
(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可阻挡细菌、病毒等徽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人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系统。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组成,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进人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产生的后果与其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可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1)完全吞噬:被吞噬的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并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此即完全吞噬;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钟内死亡,30~60分钟内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不完全吞噬;它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体液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有的甚至可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细胞死亡,亦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而扩散到其他部位。
3.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特点:(1)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干扰素并没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它抗病毒必须经宿主细胞介导,α∕β-干扰素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后,经一系列过程,使细胞合成了数种抗病毒蛋白(主要是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等),这些酶通过降解病毒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核抑制转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而抗病毒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