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1、疫病防治
韭菜疫病,根、茎、叶、花薹均可发病,以假茎和鳞茎受害最重。
叶片和花薹染病,多始于中下部,初期呈暗绿色水浸状斑,扩展到叶片或花薹一半时,病部失水后缢缩,引起叶、薹发黄、下垂、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稀疏白霉。
假茎受害时,呈水浸状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湿度大时,其上也长出白色稀疏霉层。
鳞茎被害时,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至暗褐色腐烂,切开鳞茎,可见内部组织变浅褐色,影响体内养分贮存,使生长受抑制,新生叶片纤弱。
根部染病变褐腐烂,根毛明显减少,影响水分吸收,根部寿命大为缩短。
防治方法:可用5%的百菌清粉尘剂15kg/hm2,7d喷1次;发病初期,可用50%的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的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0%的安克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2%的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0%的琥?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dtm)500倍液灌根或喷雾,10d喷(灌)1次,连喷(灌)2~3次。
2、灰霉病防治
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被害后产生白点、干尖或湿腐。
白点型和干尖型发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成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扩大后呈椭圆形或梭形,互相汇合成斑块,致半叶或全叶枯焦。
湿腐型发生在田间湿度大时,叶上不产生白点,枯叶表面密生灰绿色绒毛状霉,伴有霉味。
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在阴雨较多时可用6.5%的万霉灵粉尘剂,15kekg/hm2,7d喷1次。
晴天时用40%的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或6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7d喷1次。
连喷2-3次。
3、蓟马的防治
在幼虫发生盛期,喷50%辛硫磷1000倍液,或10%11比虫啉4000倍液,或3%啶虫脒37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1500-2500倍液。
4、韭菜叶枯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积水处开始侵染,初形成白色近椭圆形小点,以后发展成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坏死斑,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
花梗染病,初期也形成近椭圆形白色凹陷小点,以后发展成坏死枯斑,其上产生黑色霉层,易从病部折断。
有时也在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孢子。
防治方法:当韭菜嫩芽出土长到3-4厘米时,用50%为丰或50%葛藤必克或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或用前两种药兑64.4%杀毒矾,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白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5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交替喷雾,每隔7-8天一次,连喷3次。
5、韭菜白绢病
韭菜须根、根茎及假茎均可受害。
根部及根状受害后软腐,失去吸收功能,导致地上部分萎焉变黄,逐渐枯死。
假茎受害后软腐,外叶首先枯黄,并从病部脱落,重者整个茎杆软腐死亡。
所有的患病部位均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中后期菌丝集结成白色的小菌核。
在高温潮湿条件下,病株及其周围地表都可明显见到白色菌丝及菌核。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1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植株基部,隔10天一次,共2-3次。
此外,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份加细土100—200份混匀,撒在病部根茎处,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7-10天一次,可防1—2次。
采用生物方法防治韭菜白绢病,具体方法是: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0.45千克加50千克细土,混匀后撒在病株基部,并适当覆土,保持一定湿度,以利木霉生长繁殖,木霉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抑制白绢病的生长,木霉还可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白绢菌丝体,从而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
6、菌核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茎部。
被害的叶片、叶鞘或茎基部初变褐色或灰褐色,后腐烂干枯。
病部可见棉絮状菌丝缠绕及由菌丝纠结成的黄白色至黄褐色菜籽状菌核。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防止积水;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每次采收后及时喷500—600倍4%农抗120瓜菜
烟草型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防止菌核病的发生。
7、蚜虫的防治:应常年防治,重点在6—8月,晴天下午5--6时喷药,亩施药液量30-40公斤。
主要选用以下农药,防治4~6次,每15—20天一次。
a、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
b、40%氰戊菊酯6000倍:
c、20%灭扫利乳油2000倍;
d、2.5%功夫乳油4000—5000倍;
e、1.8%爱福丁3000倍;
f、2.5%天王星乳油3000倍;
卧科诺四季红(10—20/亩2500—3000倍。
(作者单位:162421黑龙江省泰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