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规的制定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一些规定才行,如果没有规定约束,那就会像一盘散沙,到处流放。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自由是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的,如果一旦违反了法律,那只能失去自由。
所以建立班规,就是为了约束小部分同学的不良行为,协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的。
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无法“自律”,只有依靠“他律”,既有自我教育,又有外在的教育,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这才是完整的教育。
或者说,通过‘他律’最后达到‘自律’――也就是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最高境界。
就制度来说,民主有两个原则:行动上,少数服从多数;精神上,多数尊重少数。
班规制定我觉得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广泛性,也就是说这个班规应该尽可能穷尽同学们和老师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违纪现象。
比如,班规没有对迟到做出限制,那么,同学们天天迟到,老师也不能批评你,因为你并没有违反班规!这就需要“依法治班”了!当然,这里“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一个班是没有立法权的。
在这里仅仅从精神实质上打个比方。
今后班规就相当于我们班的法律!而法律应该在制定的时候尽量不要有漏洞。
二是可行性,就是说班规制定出来后,要能够落实而不能是一纸空文。
要做到可行性,首先是班规的条文应该是对行为的约束,而不是思想道德的提倡。
也就是说,班规只管行为,也只有行为我们才能约束。
比如,过去有一些班规是这样制定的:“爱祖国爱人民”……请问,你怎样知道别人爱不爱祖国?爱不爱人民?像这样的条文毫无可行
性!又如不能这样制定:“勤奋学习”,这也不可监督,如果写成“课堂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之类,就具备可行性了。
另外,班规的可行性还体现在所做出的规定要有弹性,不能太绝对,如果没有一点弹性最后是很难实行的。
举个例子,能够规定按时交作业,但总有一些时候因为特殊原因――生病呀,或者忘记带作业本呀,有同学可能不能按时交,那么,也能够这样制定:“每期缺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不得超过一次”,也能够规定“两次”,但同时要写明,“缺作业必须要向老师做出说明”,这样富有弹性并不是降低要求或迁就不交作业的同学,而是让班规更加符合实际,从而真正能够实施。
第三个原则是制约性,即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
也就是说,这个班规不但仅班干部和老师那来管同学的,而应该约束每一个人!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个班规必须有对班主任的制约。
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任何一个成员包括老师都必须遵守共同制定的班规。
通过班规的制定,班上的一切事情走上了正轨,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因为有了制度的约束,在学习、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
班规并不是约束,而是更好的管理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