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规的制定

班规的制定

班规的制定一、[回放案例] 李老师和班规的故事真可谓是一波三折:接班之初,李老师就敏感地意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因而想到了通过班规建设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应该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人管人还是制度管人? 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李老师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管人?或者说,制度来自于谁?制度制定的过程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由于对这些的疏忽,李老师精心制定出的,详尽而且规范的制度在执行之初就遭到了同学们的软抵抗,因为未能经过民主参与而制定的班规,表面上看起来是“法治”,骨子里却仍然是“人治”,因为它只代表制订者本人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要求,即使能够得到执行,也是标准的“他律”而并非“自律”。

所幸的是,同学们的抗议引起了李老师的思考,大家不仅提出了班规制定的权力归属的问题,还提出了内容设定上的问题-繁文缛节还是简约实用?条目太多记不住怎么办?价值趋向的问题-重在约束还是重在激励?全是不许和不准,到底应该怎么做?李老师开始改变策略,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精神来参与班规制定,这个改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班规的建设中,创造性地改进了班规,并且做到了真正意义的自律。

新学期,李老师又遇到了新挑战,这个挑战将李老师和班规的故事退到了戏剧化的高潮部分。

有学生提出,班规不仅应该约束学生,同时也应该约束老师,因为师生之间不是民主平等的吗?老师凭什么可以超越规则之外呢?这不公平!建议修订班规,增加对包括班主任老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约束条文。

李老师为难了,怎么办?二、[深入案例] 回顾班规建设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李老师做法的诸多可取之处:(一)首先坚持制度管人,重视制度建设工作,接班之初即着手制定班规。

(二)在制度执行不力的时候,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改变了自己关于制度建设的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活动空间给学生,不仅让每个学生为班级提一条切实可行的班规,为制度建设献计献策,而且成立了班级建设委员会,把制定和仲裁的权利都充分交给了学生,体现出民主,参与,平等等现代教育理念。

(三)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李老师在布置任务时是深思熟虑的,他并没有让学生当时提交,而是让大家先充分思考,再择日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机会,这样征集上来的班规,当然是比较成熟的,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冲动。

也更具有操作性和人文气息。

李老师可以改进的地方:案例中并没有详细描述这次由班规建设委员会组织的讨论到底是什么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李老师在这次表决中是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出席的,仿佛是被动等待自己制定的班规的最后命运,这个场景和一开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开始是老师谁了算,此刻是学生说了算,究竟是谁说了算呢?(一)李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引导,使制度制定的过程更加民主和科学化。

实行民主参与制定班规,不是简单地停留于只是让学生在纸面上一人写一条班规的建议,或者说小组拿出一个小组意见的汇总,需要老师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学生制定的规则每一个字面上背后隐含着学生的价值趋向。

再来发挥老师的作用,形成一个大家能达成共识的班规,这样我们在守班规的时候,就会更自主,更自觉一些。

这样班规才能起到它的作用,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通过班规的制定,通过班规的遵守,最终能提升我们所有学生的自管自育的能力。

(二)注重沟通,请课任教师作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班规修订的讨论中。

李老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次关于班规的主题班会,邀请其他老师也参加,让同学们充分准备,在班会上讨论关于制度制定的若干问题,比如谁来定?约束谁?内容多少合适?要求高低相宜等等。

无论是全体课任老师还是同学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陈述意见背后的理由。

比如拖堂问题,占用自习课问题,老师无非也是想抓紧时间让同学学习,只是误用了错误的方式,有了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再经过双方的协商,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情的制度来。

李老师在这个活动中,不仅避免了直接面对同事提要求的尴尬和为难,也真正体现了班主任桥梁纽带的地位和作用。

三、[超越案例] 案例李老师和班规的故事经过多视角,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分析,经过理论和实践双方的聚焦碰撞,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一)关于制度的本质和价值。

制度的本质是契约,意味着双方的认可,不仅代表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代表学生对自己的承诺。

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管住乃至管死学生,使得学生无所作为,丧失生命的灵动和自由,而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因而应该努力使制度建设的过程成为美好生命的培育过程。

规章制度,要努力把单项制约变成一种正面鼓励和双向约定契约。

(二)关于制度制定的过程。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都应有自己的权力。

从教师的角度,他代表国家或学校提要求,这是职责赋予他的权力和义务,从学生的角度看,他要求规则的以人为本,要求参与到规则制定中,表达自己的权力也值得支持。

所以合理的规则制定过程应该是充满民主氛围的互动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彼此权力的让渡。

(三)关于班主任的定位班主任是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

管理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育人为先始终是应该秉承的教育理念。

所以制度管理的最终不是用他律来强行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通过规范的强化和认同,通过民主管理的过程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进行将行为内化,形成自律。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员,因而也是契约约定的双方之一,应该收到限制和同样遵守约定,但同时又是老师,因该发挥权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这两者相互补充。

(四)关于班级生活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生活,学校是社会。

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社会背景环境。

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班级生活实际上是民主社会公民生活的演练。

所以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民主管理,培养其民主意识与行为能力“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有些班主任信奉“严师出高徒”,坚持班级制度化管理,将班级工作的重点放在班级的稳定和良好秩序之上,并扮演着铁面无私的判官角色,进而实现对全体学生行为的操纵与控制;有些班主任则信奉“仁者无敌”,对学生的行为十分宽容,非常相信学生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矫正”能力,坚持以德治班,将班级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素养的培养之上。

孰是孰非?不敢评论。

问题是我们在两者之间可以寻求一个“执中”的管理模式,扬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究竟能以何种方式来恰到好处地展现班级管理“冷若冰霜式的强制性”和“春风化雨似的宽容”两个相反的侧面呢?为此,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制度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产物,它基于X理论这一管理哲学:关于人是“物”的基本假设,把人当成“物”来加以管理和利用。

从这一管理理念出发,人们把制度建设的科学化作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唯一途径,认为科学化的制度就是要实现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对人的管理就是要将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规范和强制地进行组织性干预来实现管理运作的程序化、秩序化并逐步实现管理目标。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制度化管理注入诸如: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关注制度自身的激励功能等新的理念,使制度化管理本身不断发展。

以“人本”为核心的当代人性化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人不仅仅具有一般“物”、“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规律性,更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人性”。

最关紧要的是依照人性来管理,发挥人力的关键性作用。

管理哲学观念的变化,正在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

显然,传统的制度化管理对“人性”的否定或关注不够是其致命的弱点,以人本为特征的现代管理并没有否定传统制度化管理在管理中的基本作用,而是在注入“人性化”这一管理哲学新理念之后而重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的。

在我看来,班级制度化管理也应该适时注入当代管理思想新理念,从而建立以“人性化”为特征的新班级制度化管理模式,实现班级制度化管理现代化。

二、“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一)班级制度生成过程的“人性化”“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始于制度生成过程的“人性化”。

一个“人性化”的班级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必须体现出对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因此,班级制度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应该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己来生成。

这样的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都是学生们通过充分考虑个人与班级、班级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后,通过班集体对以上各方面关系的处理所做出的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的优化选择。

这样生成的班级制度中的每一个要素由于被同化成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充满着活力。

1.通过学习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建立班级制度是自身发展和班级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们在班级新的制度或公约出台之前,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余高学生手册》中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充分开展讨论。

对漠不关心或持有异议的学生针对性地组织课后的个别交流与讨论。

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深刻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及社会公民所必须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是余高学生成长发展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样也是一个合格余高学生和将来成为优秀的社会公民的重要标准。

从而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成为每一位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2.通过学习讨论使学生深入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养成那些良好行为和道德素养。

为了让《余高学生手册》中各项规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我们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出勤规范”“卫生规范”“自修规范”“学习规范”等内容。

鼓励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就我们班前一时期在遵守学校行为规范中有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有哪些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并倡导大家积极地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然后,班委组织召开班委扩大会议对每一位学生的意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向班主任提交一份分析报告,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班重点应做好哪些规范行为的养成工作。

我们的班级公约和规范要求就这样在学生的自主反思和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诞生、补充和完善。

(二)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的“人性化”“人性化”班级制度就是要体现出制度对人所遵从的特殊规律——“人性”的尊重,按照“人性”来开展班级管理,并在各项班级制度中“还人以本来的价值与尊严”。

因此,在班级制度的每一个要素中注入“人本”思想是“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关键。

1.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都必须充分考虑对人的本性的尊重。

“人具有遗传而来的本性,如惰性、趋利避害等等本性;本性难移,但可以顺其自然,引导利用。

”依据这一假设,我们在班级制度或公约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如“必须”“不准”“惩罚”等带强制性和命令式的语句,使制度本身成为学生规范其行为、养成良好道德素养的行为标准、学生行为的指路明灯。

在其行为习惯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时有一个自我调节的坐标或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习惯行为进行调整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