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与前进——读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绪论近日读了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被陈寅恪先生的历史学素养和别具一格的历史观所折服,陈先生不愧是一位历史大家。
在运用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讲述历史,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学术,正如他的“三不讲”一样,他的对待历史的角度确实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家,他注重在阶级利益上分析魏晋那北朝历史的演进与变化,重视宗教在历史演进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观点是我在其他历史书中没有看到的,让我们站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角度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以宏观的思维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他为我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的的窗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各民族之间不断地战争、征伐和交流,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的融合,然而在着民族融合的背后确实血淋淋的屠杀。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在胡人的马蹄下东晋不堪一击?为什么南朝的政权军事实力不断下降而文化水平制度却依旧领先?为什么北方会出现这么多的政权?各民族之间为什么长时间混战而始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陈寅恪先生给了我一个看到他们的方法,在阶级、民族、宗教上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使我们能够看见广阔的历史平原。
二、关于阶级与阶级的分析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第一个知识便是对于统治阶级中阶级的分析,统治阶级即我们所说的封建地主阶级,他在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持续对中国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兴亡成败都和他们有着让紧密的关系。
这个统治阶级也不是只有一种思想,就在地主阶级内部也有着巨大的分歧,通过对于这些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地位与他们所代表的人的利益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
自从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改造的适应汉代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这些思想的传播,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道德的人物和世家逐渐崛起,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正如袁绍家的汝南袁氏,司马懿家的河内司马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他们通过治经顺应国家需要逐渐扩大势力形成集团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权利和士人的导向,他们在政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个阶级也就是世家大族在控制了治经和道义导向之后就必须要控制政治,因而世家大族们无不是时代的官僚,他们通过广泛地结交和招收门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东汉以后至于隋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出身寒族的人物在顺应他们的要求的时候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王朝,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王朝是与他们的利益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够长久地持续。
曹操和刘备就是这样的寒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是夏侯氏,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儿子而崛起,因而他的出身是寒族,与以儒家经典起家并一起为标榜自己的世家大族在根本利益上格格不入,然而凭借着不可一世的气魄和才能在乱世之中造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打败了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然而世家大族只是一时偃旗息鼓了,而实际上还在蠢蠢欲动寻找新的代表人物,曹操时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东汉以来制度。
在人才运用方面,他主张用才不看出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用,不在乎他的出身于过去,这也正是一些乱世成功人士的经验,陈平不就是这样吗,他在刘邦的麾下能够做成事情就会得到赞许并不追究他的过去,两汉以来的察举、征辟已经走向腐败了。
人才的运用不只要注重德,因为所谓的“德”是看不见的,而且不能转换成实在的作用,只有德的国家是不行的。
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由之都,本霸王道杂之”,人才之运用也不能只注重儒家的德性而忽略法,曹操的时代就重视法,改变现状,输入新的人才,改造自己的阶级和统治。
他极力地驱逐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中形成的奢靡之风,这些从曹魏以后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出,一次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然而正是他对于世家大族的打击一和他的子孙的对于这种制度的继承导致了世家大族对于他们的反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身名门,以仁孝著名的司马懿崛起,他有出乎一般人的隐忍、毒辣和与诸葛亮、曹操比肩的才能,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逐渐剪除曹魏的忠诚良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夺得了曹魏的江山,政权有一次回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
然而曹操的这一行为毕竟是进步的,他把汉代以来的实际重视“德”的传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为后世隋唐从“德”转向“才”的用人机制提供了思想基础,这是我国用官体制汉唐之间的一大变局。
与他对立的然而是属于一个阶级的刘备也是如此,虽然是皇室后裔,可是经过几百年的流落已然成为了寒族,他建立的蜀汉政权是在世家大族实力薄弱的益州建立的,经过励精图治的努力勉强坚持了几十年,然而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实力上说都远不能和北方的曹魏相比,因而灭亡是早晚的事。
相对于蜀汉和曹魏,江东的孙吴政权处在两者之间,他的势力范围内也有一些世家大族,这些大族中的非儒家世祖孙氏由于武力的强大优势成为了他们的代表,他们左右着孙吴政权的发展,当西晋建立在军事上消灭了东吴之后,他的实际上的实力还没有变化,江东士族豪右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以至于后来的东晋朝廷不得不依靠他们才能站稳脚跟,晋元帝来到南方的时候依然与这里有着巨大的隔阂,认为这里不是自己的能够控制的势力范围,由此可见世家大族对于政治的影响。
三、南北形势的分析与统一读了这本书我的另一个收获在于对南北朝形势和南北统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南朝的形式与不能统一的原因1、西晋的灭亡与东晋的腐败先说南朝,西晋经历了短短的统一,没有励精图治道还有些能力的晋武帝直接接受了父祖的成就,几十年没有掌权的世家大族尝到了权力中心回来的滋味,因而迅速变得奢靡,甚于东汉,对于军队的不合理分配使政权变得岌岌可危,先后经历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动荡,将西晋的一点元气逐渐耗尽,在北方匈奴的压迫下遂迅速灭亡。
汉族衣冠自过江以来,第一代还有些才能之士,其中王谢便是其中的代表。
初到江南,晋元帝不受到当地世家大族的拥戴,王导从中联系才安抚他们使之支持新建立的东晋政权,他们之间实际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互相保障对方的利益,赢得对方的支持,世家大族支持东晋政权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稳定了面临北方胡人困境的东晋政权的心,另一方面,东晋朝廷承认世家大族的地位,给予他们相当高的地位,比如在经济上不收税以笼络他们,在政治上用以做官。
由此逐渐形成了东晋以至于整个南朝的整体的风气,这也成为南朝衰落的原因。
南朝的官员相当一部分是跟随晋元帝渡江而来的北方世家大族,他们保留着原来的郡望,实际上坚守着自己的法统,因而能够保证自己的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世家大族于江南之地既然已经安定下来,意识逐渐发生变化,奢靡之风又一次兴起,而且相比于前代尤甚。
2、南朝之军队与文化这些来自于北方的世族逐渐腐败之后紧跟的就是军事实力的下降,尽管这一时期文化上依旧领先于满目疮痍的北方世界。
史书记载,南方当时水土不利于生存,北方四十还是壮年,在南方三十几岁已经出现衰老的征状了。
这一件大的现象已经折射出这个衰老的王朝的命运,刘裕起家于北府兵,正如桓温所言“京口就可饮,箕可用,兵可使”,京口北府兵的巨大实力在东晋到刘宋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齐梁时期不得不依靠襄阳集团,梁武帝时期襄阳集团实力也下降,不得不启用南方土著豪族,因而形成了南方的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北方的局面。
以至于不得不依靠北方的将领,侯景之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侯景嘲笑萧梁没有将的话是有道理的。
自此南朝的军队实力完全不能与北方相比了,陈的灭亡世在历史大潮中只早晚的事情。
这一时期南朝的世家大族沉浸在安逸奢靡的生活环境中,文化中心自然在这里,世家大族在谈玄、游戏中度日。
我们可以看到之一时期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一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东晋、宋文帝和梁武帝时期。
我们熟知的兰亭集序就是一帮世家大族在一起宴饮的状况,他们一出生就注定成为了国家的官员然而却处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中不考虑侧国家大事,尤其对于军事不闻不问,以至于世家大族中有人看到马居然大惊失色,以为是老虎,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政权怎么能够强大怎么能战胜强横的对手呢。
3、南朝必亡之原因南朝之所以不能战胜战乱中的北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物质上。
首先,在物力上南方不及北方,桓温北伐,刘裕北伐,显得十分豪迈几近成功,然而终究还是无功而返,没有收回故土,原因何在?就在于粮草不济,正如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不能够成功一样,其原因在于粮草,一旦这方面出现问题哪怕再强大的军队也不能胜利。
其次的原因就是运输方面极为不方便,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的历史告诉我们南方政府北方的困难是极大的,他们的运输就非常艰难,路途的艰险和漫长是一个原因,而根据《梦溪笔谈》中沈括的概括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畜力,因此就需要成倍的兵丁,而南方的劳动力本来就少,萧梁的人口数不及北周的人口数,而北周的人口数又不及北齐的人口,更与北魏全盛时期不能相比,因此南朝的人口远远少于北朝。
以此粮草的运输要跟军队的步伐就要付出几倍大代价,所以往往难以成功。
再次在于武力南不及北,北方多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军队,而骑兵尤其强横,南方的军队首先在于京口北府兵,北府兵衰落之后不得不依仗楚人襄阳集团,然而楚人的实力终于还是不断下降,最后南方土著豪族还是缺乏向北方那样的拥有丰富经历和军事能力的将领。
还有,南方人的不热心北伐,北人也不乐意南人的恢复,坞堡的形成与普遍将个体与整体隔绝开来,长时间的胡汉杂处将北人的思想上已经习惯,他们不关心南人的北伐,不去帮助他们,而南方的世族也不支持,王羲之所说的“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正是一般南方世族的看法,他注重在与冬季你应当休养生息提高战斗力再去北伐,然而还有一些人便是不主张北伐了,他们在长时间的安逸中已经形成了陶醉安逸的奢靡之风,加之北方的民族意识渐渐模糊,因而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二)北朝的实力与必将统一1、北朝的迁徙与混战再看北朝,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汉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一个大熔炉里,这里充满了腥风血雨而又夹杂着互相学习,历史在不断反复中曲折前进。
腥风血雨是难免的,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密集的战争也是少见的,毕竟个民族在利益、环境、风俗习惯、文化制度上都要有着巨大的差异,寿命极短暂的王朝掌权者的意志又容易造成灾难,因而无论是十六国的纷争混战还是北魏德统一还是北魏的分裂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沿革都伴随着残酷的灾难和制度变革。
这一时期一大时代特征就是各族人民的迁徙,主要的方向在于南方、西北和东北,其中到南方的最多,他们是世家大族和依靠世家大族的农民工匠,他们的南下对于南方是极大的帮助,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和技术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至于北方,就是各大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外迁,这是十分复杂的,然而也是明了的,自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就生活在中央政府的旁边,至于晋代有一些官员提出了将这些胡人外迁于故地的想法,然而这些胡人已经在中原的边界生存了很长时间与中原文化已经趋同,骤然让他们迁回原地显然是不合当时的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