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密封辅助系统安装使用说明书(DEC)

机械密封辅助系统安装使用说明书(DEC)

密封辅助系统安装使用说明一、A PI PLAN 21方案规定:本方案主要用于温度较高的介质。

高温冲洗液从泵出口经过孔板管路(压差小时可不加孔板)经换热器冷却降温后通向密封腔,液流进入密封腔中邻近密封面的地方,对密封端面进行润滑、冷却,液流通过密封后返回进入泵中,同时将密封腔中空气或蒸汽排出。

见图API方案21。

方案类型:换热冲洗循环API方案21是用于阻封高温介质密封的一种必需的配置。

到达密封腔的冲洗液应是清洁的、密封可以长期承受的温度。

如介质含有颗粒等杂质,可在孔板前面的管路中加装API方案12或31。

即API方案22或41冲洗液:泵自身的输送介质适用温度:泵送介质温度>150℃适用压力差:1、泵吐出口压力高于入口0.35MPa。

2、对于现在泵用机械密封工作压力在2MPa以下,压力变化不大而又较为准确的情况下冲洗压力比密封腔内的压力大0.05~0.20MPa,压力变化较大时其差值可取0.1~0.2Mpa。

适用密封布置:●单端面密封结构。

●串联式密封结构的主密封。

CHR2.5型机械密封用换热器主要用于输送温度超过80℃以上的介质工况,作用是将流程介质冷却后送回密封腔,使密封腔内部温度降到80℃以下,以保证密封工作在合适温度范围内,同时也可做其它流体的热交换器使用。

外形及连接尺寸见下图型号换热面积(m2)管程压力(MPa)壳程压力(MPa)使用温度(℃)CHR2.5 0.25 6.3 0.3 200方案应用:1、冲洗液引自压力高于密封室部位(如泵吐出端),通过孔板,经过换热器管路系统到达密封压盖冲洗孔,进入密封中,完成对密封端面的冲洗。

可通过观察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孔板孔径,调节通过换热器中冷却水流量,达到控制冲洗液流量、温度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1-1、API方案21流程起始部分通常焊于泵吐出端,经过一个焊接连接的阀门后加孔板。

孔板用于限制密封的冲洗循环速率。

所有孔板的最小孔径尺寸应大于3mm,应由奥氏体不锈钢制造,当需要比单个孔板带来更大的压力降时,应使用多个孔板串联布置,且各孔板间隔最小相距150mm。

1-2、孔板应具有一个延伸到凸缘外直径的柄脚,该柄脚应标出本孔板内腔直径、管线规格和孔板材料。

管路最好用整体管弯曲和焊接方法组合,尽可能少用法兰和管件。

使用的密封垫材料应考虑适应介质温度。

2、冲洗液进入密封腔的方式有两种:单点冲洗和多点冲洗。

3、冲洗量是按密封装置的热平衡原理计算确定。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冲洗量在3~30L/min。

可根据密封规格(直径)和介质的种类选取。

(见表一)注意:●介质中含有的颗粒直径不能大于1毫米。

●使用中注意观察冲洗液温度变化。

●泵停止运行后,按本方案配置的系统,随着压差的降低也将失去作用,故应注意停泵期间密封的温度,以免使密封圈失效。

安装使用:1、本换热器可用于API682中方案23密封辅助系统方案中作能量转换器件,2、为减少介质的流程的阻力,连接管路不宜过长。

3、管路内及壳体内的气体应有效排出,以利有效热交换。

4、工作开始时,先通入冷却介质,再通入热介质,以免产生非常热应力。

5、冷却介质通常用洁净软化水,避免水质太硬,以免换热器内部结垢,影响热交换。

6、随时观察流程介质和冷却介质的进出温度,调节冷却介质的流量,以达到合适的使用要求。

7、为防止水垢的形成,冷却水出水温度不可超过50℃。

8、定期对换热器进行检查、清洗,去除油污、水垢,保证密封性和热传递效率。

9、冬季停止使用时,应将换热器内介质放尽,以防冻裂。

10、换热器需安装牢固。

常用材质的换热器只能用于一般腐蚀性的介质中,如果介质腐蚀性较强,请与本公司技术人员联系,以选用合适的材质适用相应的工况二、A PI PLAN 52方案规定:本方案用于不允许输送介质泄露到大气中的情况。

储液罐与通风系统相通,缓冲液压力接近大气压。

见图API方案52。

CY系列密封辅助系统用于串联密封,为密封提供隔缓冲液,带走热量,降低密封端面温度,改善密封润滑条件,给密封建立一个较理想的工作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机械密封工作的可靠性。

提供监测窗口或检测报警器件接口,保持介质不直接泄漏到大气中,保护环境。

CY系列为压力罐系统,可无压使用或有压使用,有压使用时需外部提供气体压力源,在压力罐或系统管路上根据需要增加检测用仪表、传感器等部件,可无压补液或加有压补液,压力罐及接口图见图一三、A PI PLAN 53方案规定:本方案用于不允许输送介质泄露到大气中的情况。

储液罐压力高于被密封介质压力。

见图API 方案53。

其中53A用于可控压差调节器调节外来压力源,控制隔离液压力高于密封腔0.15~0.2MPa, 53B用于蓄能器来提供稳定压力源,53C用于增压罐来提供稳定压力源。

CZ系列为增压罐系统,是有压的系统用于API方案53C,可按固定比例,同步保持密封系统与设备流程压力差,液位指示清楚,并可根据需要增加检测传感器。

增压罐及接口图见图二安装:1、按照所提供的CY或CZ各型的联接示意图进行安装,配接管线。

罐体须竖直安装牢固。

带有手动补液泵的系统,同时将手动补液泵固定于罐体的固定架上,然后进行管路联接。

2、如果是利用热虹吸效应促使缓冲液或隔离液自循环,罐体下端应高于机械密封的轴线0.9米。

如果系统中使用泵送效应装置为缓冲液或隔离液循环提供动力,罐体固定于密封上方即可,非特殊情况,罐体不要距离密封太远,管路的走向应采用最短原则。

3、通常我们不提供罐体与密封连接的管路,只提供焊接的接头,用户可根据现场需要用不锈钢钢管或高压金属软管连接,组焊后应检查管路的通畅,避免脏堵,管路通径符合图纸要求,耐压符合现场工作的压力要求,并且可焊性良好,如需要可提供直管。

4、管路的走向应有利于密封中及管路中的气体排到罐中,管路中不能有气体聚积,为便于液体流动,应减少90°小半径拐角的使用。

5、必须将密封压盖上的循环液出口与罐体上的循环液入口相连,罐体上循环液出口与密封压盖上循环液入口相连。

硬管连接的管路,在罐体与密封的相对位置确定,管路连接后,罐体将不能再随便移动。

6、接头的安装、连接必须保证密封性能良好,且在振动及温差较大的情况下,不松脱,密封良好。

7、CY系列使用的压力罐,冷却水管接口为外螺纹G1/2”,接口平行于罐体轴线,下端为入口,上端为出口。

CZ系列使用的增压罐,冷却水管的出入口在罐体下端面上,进出方向不限。

压力源可接到泵出口,如泵出口压力较高,可接到密封腔内。

8、压力罐上端2”接口为液位传感器或其它专用器件的接口,插入深度最大为350mm,周围3个斜向内螺纹G1/2”为通用接口,可供接测量、检测仪表、器件或联接排气管线。

压力罐下端有G1/8”接口,供压力补液专用,没有手动补液泵时,该接口需用专用丝堵封住。

9、在安装增压罐时,为防止上方玻璃罩损坏,可在增压罐安装固定以后清理干净再安装玻璃罩,在安装过程中,上部的活塞杆需压入罐体内,并且不能被敲击和碰撞。

10、小心安装各检测仪表。

三、使用1、加注缓冲液之前,应清洁系统。

外部管路应彻底清扫,必要时应对系统进行吹扫。

2、把清洁的缓冲液注入到辅助系统和密封回路中。

密封循环液应选用润滑性好,饱和蒸汽压低的液体,且不应对机械密封金属和非进驻材料产生腐蚀,不含有杂质、细小颗粒,不易结垢、结晶、结焦。

对于石油烃类介质,推荐使用20#轻质油或46#汽轮机油。

用户也可参照同类装置系统中密封的同类介质而选用密封循环液,或同密封生产厂咨询。

冬季,在开泵前要对密封辅助系统各部件及管路预热,保证密封缓冲液有较好的流动性。

3、CY系统的压力罐中缓冲液注入量在液面观察窗中间位置。

要排除密封中、管路中的气体。

有补液泵的,同时将缓冲液装到补液泵油箱中,液面在油箱的上液镜中。

CZ系统的增压罐中缓冲(隔离)液需要加注满,并排出密封中、管路中及罐体中的气体,通过补液泵注液将增压罐活塞压到罐内下端。

4、对系统进行静压检测,保证各处密封良好。

5、正常工作时,除补液、排气阀门外,各关闭阀都打开。

CY的无压系统中到排空管的管线应通过阀门和孔板联接,阀门常开。

6、正常工作时,机械密封的压盖上循环管路进口温度≤55℃,出口温度≤80℃,且进出口有明显的温差,压盖不过热。

7、根据罐体及循环管路的温度,调节冷却水的流量。

四、系统维护1、工作中保持循环密封液的液面或总量的稳定。

定时观察压力罐的视镜液面或增压罐活塞杆位置,缓冲液缺少较多时应及时补给。

注意缓冲液的清洁及管路畅通。

注意整个密封系统的温度压力变化不超过允许范围。

2、通过手动补液泵补液时,先打开补液阀门,再摇动补液手柄,液面满足使用要求或增压罐的活塞杆达到下端后停止,关闭补液阀门。

注意不可过量补给,以免造成系统压力过度升高,损坏机械密封和其它系统部件。

五、故障及维修1、不循环,进出管路温差小,温升小,压盖温度过高检查管路连接是否通畅,管路的局部内部是否阻力偏大,存有空气,产生气阻,前级密封存在泄漏,循环动力不足。

2、系统压力不能维持,缓冲(隔离)液面下降较快密封性能不良,存在泄漏,检查管路连接密封性能是否良好。

3、其它情况请做好故障记录,必要时可与克隆公司联系,协助解决。

六、安全事项1、密封辅助系统是保证机械密封正常工作的必要器件,有压力、温度、耐蚀性等要求,各零部件的性能等级必须超过或同系统总体要求相当。

2、各操作、维护、维修人员必须了解相应密封辅助系统相关知识和经过相应的培训,切忌盲目操作、盲目拆卸。

3、系统不可在超过要求的压力、温度等条件下使用。

4、拆卸维修前,必须保证系统在常压、常温下进行。

5、未经厂家同意,不可随意更改系统的结构、配置和用途等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