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 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 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 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生产、 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与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相应的是科学技术的 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
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包括天文学、地质学、理学、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作为各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的数学。具 有非保密性,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一般较为间接。
研究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对象大部分是技术 产品,即人工自然,目的是形成技术理论,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 为改造自然的能力。
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 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 程和技术的统一体。与社会现实最接近。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
2.(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性识,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 段和经验。
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功能、动机、方法、价值等均不同。
科学与技术又有共同的本质:反映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表现 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
2)技术的科学化的主要表现: ①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 ②技术及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及其发展——当代的重 大技术创造如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 术、超导技术等,无疑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 的。
3)“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 构
• 古代:生产→技术→科学。 • 近代:科学→技术→生产。 •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 •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
⑴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 成人工自然的原理与方法。
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 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 工自然。
⑶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 术理论的应用。
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1 .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1)科学的技术化的主要表现: ①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 ②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 ③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
17 世 纪 初 , 人 们 把 techne 同 logos 结 合 起 来 , 形 成 technology(技术)一词。18世纪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 合的体系”。
技术
在现代社会,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 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 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目的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
变革客观世界
活动过程
实践→认识,探索 认识→实践,计划 性强,个体性明显 性强,协作性明显
形态
概念、原理、理论、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
学说等
识的物化
与生产的关系
间接的、潜在的
直接的、现实的
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不确定的、长远的 确定的、近期的
与政法等的相关性
这一过程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 发” )为核心,即以“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 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运用而进行的系统地、创造性的 工作”为核心。一般经过三个环节:基础研究、应用 研究和开发研究。
• 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其成果 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 应用研究:技术原理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 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 运行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一 、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1.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为技艺、手艺、技 能、本领。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战国时的《考工记》 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 后可以为良”。
化的双向、动态结构模式,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 (开发)三者相互联系与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活 动过程基本是从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到工程实施,直到投产和推广的过程。整 个过程同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特 别是80年代前后,更是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经 济实——综合国力”的结构态势。”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 应用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 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相应的三位—体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 以及适应三位—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
较弱
较强
研究 特征
选题 主要方法 完成期限
自由探索
目标明确
实验,归纳,分析,推理 实验,综合,想象,试错
较长,难以严格约束 较短,有明确规定
3.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
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 它们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传统,各自独立地发挥社会 作用。
第二次科学革命以来,出现了科学走在前面,科学 与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形成了科学、 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化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小科学
历史上那种传统的以增进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以个人 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科学在近代主要处在自由研究 时期,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科学家个人的智力活动,科学家自 己解决研究经费,自己制造仪器设备,自己自由选题。
大科学
①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 ②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科学; ③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发展的
必然结果。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以及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是典型 的代表。科学技术不仅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化事业,甚 至成为重要战略产业、带头产业。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 兴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