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 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地理综合技能培养 第1讲 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课件
高三地理 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地理综合技能培养 第1讲 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课件
3.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D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解析 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
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
4.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A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 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 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 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 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 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解析 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 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 原因是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 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 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而人口持续 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 产需差量增大。
专题六 地理综合技能培养
第1讲 区域定位与核心图表判读
栏目索引
真题回放 · 命题报告 核心突破 · 考向预测
真题回放 · 命题报告
高考题组一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 高考题组二 等值线图的判读 高考题组三 主要统计图表的判读 高考题组四 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命题感悟
1.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B ) 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解析 该大陆西部为高大山地,海拔达到5 000米,中 部地区地势低平为平原地形,东部海拔较高为高原地形。 故该大陆应为南美大陆。图中乙地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 草原气候。
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 要原因是( D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解析 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森林生长,林线就高,与青藏高 原其他地区相比,甲地受暖湿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 因此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5)根据沿某条纬线和经线的海陆地形剖面图也可进行空间定位。
3.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 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 定它的区域位置。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 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在我国的地形分布中,由两大走向(东北—西南和东西走 向)的山脉构成了主要地形的分布骨架,可根据下图山脉 示意图回顾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 侵蚀,故B错误。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 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 故C错误。 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 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 答案 A
7.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 比重最小的为( B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解析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 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约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 口比重最小,大约为34%左右,B项符合题意。
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 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 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 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 量增大。
12.9月间,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 暴雨如注,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 D ) ①受山体阻挡影响 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 ③受地面增温 影响 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是热低压。当台 风中心位于甲地时,台湾东北部地区受台风影响盛行东北 风,台湾东北部山地对东北风抬升作用明显。
2.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A )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高峻地势影响 解析 乙地受赤道低压和东南信风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 候。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导致当地降水增多。甲地 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且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少。
(2014·北京文综)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解析 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 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
10.1995~2000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更多服装的主要 原因是( B ) A.距离美国近 B.通关税率低 C.生产成本低 D.生产技术高 解析 与美国相比,墨西哥劳动力成本较低。1994年1 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 定生效,墨西哥向美国出口产品的通关税率大幅度降低, 导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服装逐渐增多。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1)根据等高线的判断,总结其 他各种等值线的判读方法与技巧,能够运用等值线进 行地理因素的分布及形成描述。(2)结合区域图或区域 等值线图,考查地理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 因;(3)结合各种统计图表,分析地理要素的形成及演 变过程等。
核心突破 · 考向预测
核心点一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 核心点二 等值线图的判读 核心点三 主要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核心点四 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4.根据轮廓特征定位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 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首先,要熟识各种区域轮廓,尤其侧重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和 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其次,要熟识海陆轮廓,主要是大洲、大洋的轮廓。 第三,要能区分重要水域轮廓特征,如对著名的湖泊(五大湖、 贝加尔湖、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更要特别 关注。在实际应用中,常把重要区域的轮廓特征和经纬度结合 起来使用。
(3)熟悉海陆分布状况: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 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如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 度洋,与大西洋不直接相临。北美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 西临太平洋等。太平洋被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亚洲包围;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包 围;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包围,北冰洋被亚 欧大陆、北美洲包围等。 (4) 掌 握 其 他 重 要 的 参 照 系 : 除 了 七 大 洲 和 四 大 洋 外 , 一 些 重 要的海、海湾、海峡也是进行定位的重要参照系。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及地理图表的判读是地理学习的最基本技能。 从考查内容看,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等值线图及各种统计图表 的判读是每年必定涉及的,特别是等值线和各种统计图表是必 考内容。 从考查形式看,往往是结合区域经纬图、区域等值线图、各种 统计图表考查地理要素的形成、发展及环境问题等。既有单独 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又有结合地理要素的综合判断;既有选择 题,又有综合题。
15.本次洪水( D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 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 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 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 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
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 其主要原因是( C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 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地势低洼的 地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冬季地温过低,夏季土壤水分过多, 均不利于树木存活,而地势较高地区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森 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
13.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 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A ) ①气压降低 ②风向偏西 ③雨势增强 ④风速减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台风中心距离上海越来越近,上海地区的气压下 降,风力增强,雨势增强。当台风中心位于浙江北部时, 上海位于低压中心北侧盛行偏东风。
9.据图示信息推测,1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 国的服装业( C ) A.自主品牌越来越多 B.原材料越来越短缺 C.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D.设计能力不断下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和韩国的服装业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逐渐下降。服装工业属于劳 动力导向型工业,与美国相比,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劳动 力成本较低,因此成为美国主要的服装进口地,随着上述地区劳 动力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美国进口服装逐渐转向其他地区。
8. 上 图 中 2000 ~ 2010 年 高 铁 新 运 营 线 路 最 多 的 国 家 在 此 期 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 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 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2010年 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 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我国。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 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 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 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其他 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