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

2019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形》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疑难突破: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堤外”的位置含义,海岸线应 该位于贝壳堤与海洋之间,则海水搬运的泥沙应该堆积在海岸 线与海洋之间,实际起到了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作用。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 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典型地貌形成过程分析
• 平原 要求:能判断各地貌形成的作 冲积扇 用力并说出形成过程 三角洲 河漫滩 • 高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 山地、丘陵 • 盆地
核心考点二
模板再建
外力作用与地貌
2.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核心考点二
模板再建
外力作用与地貌
准确地用内外 作用力表述地 形地貌的形成
(1)简述左图中A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低 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 积扇。
1、扇三角洲( ) A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
B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大 D不可能出现在河流上游 2、辫状河流具有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的特点。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河流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水流平缓 D靠近海洋,收养六合潮水顶托作用强
(3)山谷风: (4)峡管风: (5)焚风:背风坡下沉的干热风,秦岭北部,夏季武夷山的西北面 的山谷昼夜较明显,尤其是干旱地区的山谷
• 例1:考察中发现,勘察 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 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 区域差异显著
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冬 夏季风,东向为多雨区,西向 为少雨区,东西向气候差异显 著;地形高差大,气候垂直差 异明显
• 影响农业生产 类型—— 机械化水平—— • 影响工业生产 • 影响交通运输 (1)方式选择,建设成本 (2)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山区和平原线路走向考虑的原则 (3)交通运输点的区位:港口建设区位、机场区位 (4)工程建设中的地形地质因素考虑
知识拓展:真题再现
• 港口建设发展区位 自然区位(水域条件、地形条件) 港阔、水深——泊位多,利于停泊大吨位船只 地平——港口基础设施可建设用地广 社会经济条件—— 城托——为港口建设提供支撑 腹广、路连——扩大经济腹地,增大货运来源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C ) A.坡度和缓 C.河流、沟谷众多 B.岩石裸露 D.降水集中
由图文材料中的 “坡度骤减” 及图例和比例尺可判断,贺兰 山东坡坡度较大,河流、河谷众多;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判断 出岩石裸露;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积扇 集中连片的原因。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 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 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 程中位置较稳定。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审题技巧:本题的题眼是“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 即某一条贝壳堤形成时间段内;另外材料中“在沿海地区经常 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的含义,可理 解为贝壳堤基本反映了海岸线位置。
,但是会用地形类型的判读分
边缘陡峭,内部起伏不大 峰峦起伏,坡度较陡 坡度和缓,连绵起伏 地面平坦,起伏较小 四周被群山环绕
1、开始拍摄前,摄制组先要准备好露 营地,图中最适合露营地的是( ) A① B ② C ③
2、要求一旦日落立即返回营地。最晚 离开的钓鱼点是( ) B乙 C丙 D丁
描述地形特征
该图为华北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该区域 进行野外考察,发现 的植 被比 的植被 , 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该图为华北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地理学习小组在山区考察时, 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 , 。请分析原因
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 林的 称为 。某河流上 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 林—振业阔叶混交林—云杉、冷杉林—高 山灌丛、草甸。该图为上游河谷林树下线 海拔与坡向的关系示意图。
D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 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 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 前推进,故 A、B、C 项均错误,D 项正确。
高考复习专题
地形及其影响
1
主干串联
答案速填: ①
向斜
② 裂谷或陡崖 ⑦
堆积
③ 岩浆

活跃

侵蚀
⑥ 固结成岩
主要内容
• 地形类型的判读(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区域图) • 地形特征描述
• 地形形成原因
• 地形的影响
五种基本地形的判读
• 地形类型的判读
高考一般可能
析 高原:500米以上 山地:500米以上 丘陵:500米以下 平原:200米以下 盆地:没做要求 影响。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感悟 结合区域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考查外力作 用,尤其是流水的侵蚀、堆积作用对局地微观地貌的影响,如 第 1~3 题、第 6 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流水流速(或风速)与侵 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关系,即流速快,以侵蚀、搬运作用为 主;流速慢,则以堆积作用为主。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 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 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 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 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 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 “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 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 周边地形。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重点建设黄浦江沿岸港 区。20世纪90年代,上海港的建设重心移至 长江沿岸的外高桥港区。2005年底,洋山深 水港建成,标志着上海港从河港扩展到海港。 2013年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 第一。2013年9月29日,包含洋山港区在内 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 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 (1)从港口的水域条件,分析上海港从河 港扩展到海港的原因。(4分) 审题:①从水域条件分析港口建设的区位 条件②比较河港与海港的水域条件
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的
(1)高原:高原内部一般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气温日较差大; 若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高原边缘降水丰富,内部降水较少 (2)山脉:迎、背风坡——阻挡冷空气,暖湿气流; 阴阳坡——光照、均温,蒸发量等的差别
(3)盆地:外流和内陆盆地光照、气温、降水的差异
以山地为主,山脉南北走向; 地势东高西低,地势起伏大, 山地垂直高差大;多火山地貌; 东部海岸线较曲折,西部海岸 线较平直
地形成因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与地形
地壳运动——垂直(上升、下沉)水平(拉伸、挤压)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形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结合图中比例尺推断该区域实地范围较小,东西距离约
15 km,南北距离不超过 30 km,特别是有洪积扇的部分,这 么小范围的局部地区内,其降水和风化物粒径大小差异不明 显。而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较长且主 要流经低山,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使得大部分砾石在河
• 描述模式
(1)以什么地形为主(最多2种)及主要地形的空间方位分布
(2)地势高低(高低,倾斜,山脉走向) (3)地势起伏大小(相对高差) (4)特殊地形,典型地貌,海岸线曲折情况等
等高线图中判读地形
• 例1:考察中发现,勘察 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 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 区域差异显著 等值线特征在图 中如何体现?
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地形对植被、土壤的影响 (1)山地海拔,垂直高差——影响垂直地带性 (2)不同坡向的植被——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因降水、 光照、气温(影响蒸发量),植被产生差异 (3)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 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沉积,利于土壤肥力保持 • 对自然灾害影响 (1)地质灾害—— (2)洪涝灾害—— (3)气象灾害——封闭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山地阻挡冷空气, 阻挡潮湿气流等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典题再悟
(2017· 高考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 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 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 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 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 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 边缘。据此完成 1~3 题。
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影响人口聚落 人口分布 聚落区位、形态、分布
不同地形区聚落的分布,平原、高原、热带地区
(2)分析太行山东侧山麓地区“盛产”古都的自然原因
(1)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1.该乡村相对高差可能是( ) 60米 90米 120米 150米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6· 高考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 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 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 成 4~6 题。
核心考点二
典题再悟
外力作用与地貌
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C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B.向海洋方向推进 D.反复进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