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家菜,农家情

农家菜,农家情

农家菜,农家情
河南登封市中岳初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登封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登封的名不见经传的几味农家土菜和馍馍,我们山村的传统“名吃”。

野菊花芽
这野菊花芽不是每个地方的都能吃,据说只有嵩山脚下的我们铁里沟一带的能吃。

传说是因为宋代有个娘娘曾在这里避难。

春天,无菜可吃。

见这里满山的野菊,便采摘充饥,发现味道鲜美。

乡民见此,便纷纷以此充饥。

这里便形成春天吃野菊芽的俗尚。

此说是否当真,无据可考。

不过别处的野菊芽绿叶绿茎,叶小茎弱,嗅着是苦的,放入口中更苦不堪言,据说有毒性的。

我们这里的野菊芽确实与别地的不同,碧叶紫茎,叶大茎粗,嗅起来清香,放入口中甜甜的,香气馥郁。

每到阳春三月,就有三五成群的婆婆们挎了篮子,在山坡田野采摘鲜嫩肥硕的菊花芽。

待回到家中,将其晾晒半干,用盐揉搓,置放瓷坛内一晚入味即可食用。

亦可加入各种佐料,另有一种风味了。

不过就少一些菊花的鲜香味了。

厚道的家人们将腌制好的菊花芽分坛盛放,送给亲戚朋友。

野荆芥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嵩山地区的野荆芥便开花了。

这时候,挎上竹篮,约好同伴,我们唱着那欢快的歌儿,随着左邻右舍的乡亲上山去。

捋下串串紫色花穗,就是捋下串串香甜;收入篮中,就是顿顿可口饭餐。

满满一篮,回到家中,晾晒半干。

妈妈就会炒了又脆又香的豆子,放凉。

把荆芥和豆子拌在一起,放入村中大槐树下石臼里,加盐后用石臼捶“咚咚”地捣碎成细末状。

放入陶罐中,就成了我们一冬的好菜肴了。

上学时,我们会捎上一罐头瓶,就饭夹馍,都是美味呀!只是带到学校宿舍,好朋友就一抢而空了。

我又是自豪又是心疼,我的香香的野荆芥啊!
腌韭花。

立秋之后,菜地里的韭菜越长越细的时候,韭花已经开始长起来。

早上奶奶熬好麦仁汤、烙完一摞厚馍以后,就喊我起来和她一起去地里摘韭花。

在簇簇翠绿中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像无数双眨动着的晶亮的眼睛,我们用剪刀把韭花齐齐地剪下,它们一朵一朵在竹筐里拥挤着,香味四溢。

奶奶仔细地除去杂草,用水洗干净,再晾去水分,然后把韭花撒到大门口的石臼里,再放进青辣椒。

然后放入盐粒、花椒叶,再放入几片削好的水梨,是增加香味的,就开始用石臼捶捣了。

随着一下一下的咚咚的响声,韭花的香味也随风飘入鼻间。

这时最难耐的当然是馋嘴的我了,手里早就拿着奶奶烙好的厚馍,迫不及待地舀上一小勺,夹在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韭花做好之后,颜色绿油油的,奶奶会把它们放在坛里,然后封坛,几天后即可食用,微辣中韭香四溢,似乎任何美味都是多余的了。

每次吃饭的时候,奶奶都会舀出一勺,用芝麻油拌一下,这时的香味是扑鼻的诱惑,只觉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当然饭量也增加了不少。

我们农村其实没有多少菜是可以花样翻新的、端上饭桌的。

秋天更没有什么新鲜蔬菜,一直到冬天,吃馒头、糊涂面条,韭花都是一日三餐很好的配菜。

等叔叔或者姑姑回家的时候,奶奶总是像分宝贝一样给她的子女分一点儿她做的美味韭花。

上了初中,寄宿在学校,离开我的小村庄,更使我留恋家人做的土菜了。

好似家乡的山水草木,与乡亲们一起快乐的情影,小屋里家人的温情,都融入其中了。

芸仙菜和麻子菜
每个夏天到来时,我都会有一些盼望。

盼望早点回家吃妈妈烙的菜馍,那厚厚的夹着芸仙菜和麻子菜的美味,对我永远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

炎热的天气,一场雨后,家乡的菜地里就长出一些茂盛的野菜来,芸仙菜、马子菜是最让我喜爱的。

圆圆的叶子中间会有一圈紫色,片片摇动闪烁在草间的就是野芸仙菜了。

甜甜地放入口中,会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下锅拌面条很好吃。

不过我最喜欢是它烙菜馍吃。

光滑水灵的菜茎匍匐在地上,活泼可爱的小圆叶一对对分散在茎杆边。

这是麻子菜,也许有人认为它像麻子,才叫这个名字吧。

它的茎杆脆,小叶柔软肉质很厚。

可以用水淖了,凉拌吃,酸甜可口。

当然最好吃的还是烙进菜馍里。

每当中午要烙菜馍时,妈妈总会先熬上一锅豆花汤。

然后带上我到菜地里采摘芸仙菜和麻子菜。

这个季节,似乎到处都是,很快就会有一竹篮了。

回到家中,放入水中细细淘洗,避免有杂草和泥沙。

切上几刀,控水晾干备用。

和面醒面,放上鏊子锅烧旺了火。

妈妈会擀出两面薄薄的圆面片,一面先摊在圆扇上,满满地放上切过的菜,再摊上另一面面片,按压边沿。

这时我会托起扇子把馍扣在烧热的鏊子锅上(如果事先在锅上抹了油,烙出的馍会更香的)。

然后看火翻馍,火侯掌握的好,烙出的菜馍又白又香。

不过我总是拿捏不好,馍糊了,妈妈就让我在一边用蒜泥、辣椒油、醋、酱油做汁。

一摞馍烙好了,家人都回来了。

我们就会把菜馍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四半,再用芭蕉扇端放在餐桌上。

小碗分做好的蘸汁,卷馍,蘸汁,一口一口慢慢品尝,酸中带辣,辣中带香,光滑细腻,爽口无比,别有一番风味。

有时,家里有早熟的南瓜时,妈妈就会用在菜馍中添加一些南瓜丝。

这样做成的菜馍会更加绵软甜嫩,更有一种润口的香味了。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菜馍,喝豆花汤,边吃边说农家的事,其乐融融呀!
如今,在我们登封城里的小吃摊上也能见到菜馍了,那里的选料和作工似乎更加讲究,但我吃起来总觉了少了一些什么,是少了一些家庭的温情,还是少了一些自己劳动的汗水呢?
辅导教师评语:河南登封位于豫西山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这里不仅有名闻天下的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还有不为众人所知的却另具风味各种农家小菜。

山区的人们在荒年青黄不接时,为了解决温饱,不得已寻找出许多法子,许多的野菜小吃在这样的背景被创制出来。

代代相传,有的逐渐流失,有的被保留下来,成为本地区别具特色文化之一。

这是勤劳能干的祖辈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将它们流传下去甚至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在我们登封,嵩山芥片,少林人参果,烧饼,烩面、三合饼等都已渐渐为人所知,它们已成河南登封的特色之一,名片之一。

登封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河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丰厚的遗产之一!
在我们农耕文化中,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山区的孩子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对于吃自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山区的百姓勤劳能干,孩子们也更能吃苦。

自小吃在山上,玩在山上,大山的一草一木都给她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早早跟随家人劳动,使她们多了一份能干,多了一份成熟。

能干活,能做菜似乎早已积淀在她们山区女孩子血液之中。

淼星写的这篇文化小论文写了四味家乡菜的做法吃法甚至来历,这是她最熟悉的事情吧!春天和同伴们到山上采摘甘菊芽,回来后揉菊花咸菜。

夏天采芸仙菜和麻子菜,在厨房烙馍。

立秋了剪韭花,和婆婆们在山上捋荆芥,在村里大槐树下陪着父母“咚咚”用石臼捶捣荆芥。

这是山村的传统习俗,是山区孩子们家常事。

每味菜的叙说都有一种淡淡的乡情,这是我们河南文化中的一种心理情结吧!
有时,总觉孩子们文章缺乏一种深刻。

但细想来,这难道不是如今所稀缺的纯情吗?纯朴的文章,纯朴的孩子,纯朴的民风,这才是真正的纯朴的河南文化啊!
登封市中岳初中燕淼星
辅导教师:张朝鹏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初中
邮编:4524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