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

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③扑: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_②援疑质理质:________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④吾母垂涕扑之涕:________(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B. 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C. 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 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

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②经,这里指经书。

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 【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 【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 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答案】(1)借;询问;同“披”,穿着;眼泪(2)B(3)①(4)C(5)①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②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假”“涕”属于古今异义词,“被”属于通假字。

(2)A.……的样子;对。

B.用。

C.代词,代指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才;竟然。

(3)①错,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不是18岁。

②正确。

(4)ABD叙述正确。

C.错在“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此文中作者没有表达这种情绪,而是对父母严格教育的感激。

(5)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缊袍敝衣:这里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略无:一点也没有。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①苟:如果。

正色:认真地,严肃地。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故答案为:⑴借;询问;同“披”,穿着;眼泪⑵ B;⑶ ①;⑷ C;⑸①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②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⑷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⑸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

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

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

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B.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C.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D. 置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例:以石盆养之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1)C(2)D(3)余/ 游慈湖山中(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A清洗;B给予;C达到;到……去;D放置,安置。

故选C。

(2)“以石盆养之”中的“之”做代词,代指石菖蒲。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动词,到。

C助词,的。

D代词,代指曹刿。

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慈湖山中游玩。

此句中,“余”是主语,“ 游慈湖山中”是谓语。

主谓之间应该停顿。

故这句话的停顿方法是:余/ 游慈湖山中。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几:茶几,桌案。

这句话是个倒装句,翻译时应把语序调整过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石菖蒲不需要土壤,只需要清水即可长得十分苍翠,而且能数十年不枯,这说明石菖蒲生命力强,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说明石菖蒲能忍寒苦,安澹泊。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可以看出石菖蒲能入药。

作者这样写石菖蒲,表现了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 D;⑶余/ 游慈湖山中⑷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⑸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作者描绘的物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