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系物理治疗学考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持续性被动活动(CMP):是利用机械或电动活动装置,是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1
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
→行走。
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是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
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侧腿向前迈
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
步行周期
神经发育疗法: 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
—Knott—Voss技术(又称PNF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以下共同特
点。
①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
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
疗中。
②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
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
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③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
-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为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
在治疗中
强调先做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
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
习向心性运动(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④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
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队动作的掌握、
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
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PT)、作业
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
配合;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素。
联合反应:是脑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
如当
健侧肢体用力过度时,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称为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出现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运动模式,即当一
个关节试图活动时,相连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随之活动,在用
力活动时表现更为突出。
关节挛缩:关节外软组织痉挛、收缩而致关节活动受限者称为关节挛缩。
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患者环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
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二、填空题
1其长度,张力
2原动肌
3主动,被动
4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在学习技术
5认知期、联系期、自发期
6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翻转
7独立转移、辅助转移、被动转移
8生理
9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
10迟缓期,联合反应期,共同运动初期,共同运动期,分离初期,协调性运动期
三、选择题
DBBAD
四、判断题
×、√、√、√、×
五、简述题
1适应证:○1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不能主动活动身体的该部分,昏迷、麻痹、完全
卧床、休息、存在炎症反应,主动关节活动导致疼痛。
○2主动和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可主动收缩肌肉,有或无辅助的条
件下可活动身体的该部分;肌肉较弱(低于3级)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
度练习;有氧练习时,多次重复的主动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改善心
血管和呼吸功能。
○3特殊情况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制动阶段,为保持其上下部位的关节功能,
并为新的活动做准备;卧床患者避免循环不良、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的降
低。
禁忌证:运动破坏愈合过程;运动造成该部位新的损伤;运动导致疼痛、炎症等症状加重2○1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3调节肌张力;○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6预防软组织损伤
3○1安全性;○2循序渐进(支撑面积由大到小、稳定极限由大到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
衡、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从睁眼到闭眼、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4○1触觉刺激;○2温度刺激;○3轻叩;○4牵伸;○5挤压;○6特殊感觉刺激
5○1发病后3个月以上;○2主动运动:受累腕伸展>10 ̊,重复3次/分钟;拇指及至少另外两个手指掌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 ̊,重复3次/分钟。
○3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屈曲、外展≥90 ̊,外旋>45 ̊,肘伸展30 ̊,前臂旋前、旋后45 ̊,腕伸展于中立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30 ̊。
○4当健手被固定,行走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5具有独立安全的转移能力。
○6可以理解和执行康复训练程序的指令六、论述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