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8.北宋至元中叶气候温暖期 北宋中期气候又向温暖方向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冬 季温暖现象的记载频繁出现。北宋资料中较多记载 了京城开封一带的偏暖现象,宋人文集对物候的记 载较多。所以,这一时期主要依据物候来推测气候 的变化。 9.元代后期至清代的气候寒冷期 大约从十四世纪初开始,整个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 寒冷阶段,其状况仅次于一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大冰 期的程度,所以人们把这段离现代最近的寒冷气候 称作小冰期(LITTLE ICE AGE)。最显著的特征 是寒冷事件大大增加,这段时期的研究依据主要靠 地方志。
2.春秋气候转暖期 大约至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 候又渐渐转暖。 《春秋》一书中记载到公元前698、前590、 前 545等年冬天鲁国都未有冰冻出现。 据《荀子》、《孟子》等书记载,山东农业 种植一年可两熟。 河南淇水流域和陕西的渭河流域都有大片竹 林存在。 《诗经》、《货殖列传》明确记载亚热带作 物北界比今天偏北。
3.秦汉气候降温期 从战国时代开始至西汉中叶,寒冷气候开始 侵袭中华大地。 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是在秦汉之际最后确 定的,始见于《淮南子》。其霜降平均日期, 在黄淮海地区相当于公历10月24日左右,比 今天郑州、西安(10月30日霜降)提前了一 周。 长城是农牧业生产方式变更线的标志,该时 期地球上出现了相应的人类活动:匈奴人南 侵与西迁,亚欧民族大迁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唐代前期气候转暖期 公元七、八世纪,黄河流域气候一度转暖,长安地 区盛开只能抗御零下14℃最低温度的梅花,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柑桔基本无冻寒,估计年均温度高出现 今2℃,有人认为梅、桔皆为皇苑中人工栽培的观 赏植物,不能作为确定温暖的指示,主要还应根椐 史料中的记载: (1)没有突发性极冷事件 (2)无频繁寒冷天气 (3)也无明显气候突发性增暖, 从而估计,当时的气候较南北朝为暖而与现代相差 不大。
小结: 5000年来气候冷暖交替是和干湿旱涝状况的变化基 本一致的,距今5000年处于暖湿期。从3000年前开 始气候变干凉,高原冰川由后退转为前进,湖泽退 缩,湖面下降。泥碳停止堆积,开始形成淤泥,被 代表干旱环境的灰黄色粘土覆盖。人类活动范围从 高处下到低处。这一时期人类干扰的因素不是很大, 但气候与旱涝的周期波动对人类的活动却产生着影 响。对近2000年来旱涝记载进行分析,以公元1000 年为分界线,前期干旱时间短,湿润时间长,后期 则旱灾多于水灾,以南涝北旱最为常见。18—19世 纪涝灾一度多于旱灾,20世纪再次进入干旱期。
4.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温暖气候 西汉中叶,全球气温有一个突发性的回暖, 导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华北平原北部的渤海湾出现大范围的海 侵现象,其范围波及4米等高线以下地区,其 现象反映在历史书籍记载上即“九河之地已 为海所渐”。其后果是沿海地区的当地文化 遗存发生中断。 (2)西汉中叶开始,黄河中下游多次出现决 溢、泛滥。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曾发生两次 黄河大改道。
秦长城图
5.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 东汉末年,中华大地气候又表现出向寒冷转 变的迹象。东海、东莱、琅琊等郡出现水井 冻冰厚尺余的现象,渤海湾也有冰封记载。 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是北方游牧 民族轮番入侵中原农耕地区,导致中国历史 上的人口南迁浪潮和民族大融合。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7.唐中叶以后至五代时的气候寒冷期 有人依据《全唐诗》中关于宫廷梅花诗和咏 寒诗篇的时间分布,认为天宝以后至五代的 300年间中国东部气候有向寒冷方向转变的特 点。沿海冰冻记载增加。所以认为整个唐代 仍应划入魏晋以来的寒冷期范围内。 例如: 北宋初撤消了唐代在河南博爱地区设置的司 竹监,此事与五代时气温下降,竹林规模缩 小有关系。 这个时期相应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是五代后 期契丹人屡屡南下。
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仰韶文化时期到商代(前3000——前1100年) 西周前期(前1100 ——前850年) 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前770年——公元初年) 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公元初——600年) 隋唐到北宋初年(600年——1000年) 两宋时期(1000年——1200年) 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1200年——1300年) 明清时期(1400年——1900年)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 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 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 (前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 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
竺可桢“脉动论”:中国5000年来气候的变化,象 脉搏波动一样,温暖潮湿气候和寒冷干燥气候交替 出现,周而复始,波动变化。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一文中(1973年)指出,距今5000~3000年,黄 河流域的年均温较今约高2℃,冬季温度则高3~ 5℃,相当今长江流域。距今3000年至今,温度波动 明显。周期约400~800年,年均温振幅约1~2℃, 与历史事实基本相符。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演变 来看,5000年来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 越弱,而寒冷时期则越来越长,强度也逐步增大。 而这种变幅高纬度地带又大于低纬度地带。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 (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 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 年至2500 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 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是一个 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 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 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第二章 中国历史自 然地理——气候篇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在漫 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 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 巨大影响。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 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5000年来全球 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 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 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 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 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 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 势是变冷、变干。
商代晚期 象形铜尊
小臣艅犀尊(商代晚期)
1.西周气候寒冷期 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100—200 年间,全球气候下降,这是全新世暖湿气候 结束后的第一个寒冷时段。无论先秦文献还 是考古发现,都无法证明犀、象再度活跃于 黄淮海平原。用“象”的形象作为青铜器的 纹饰也只流行于商末和西周前期。文献上也 有江汉冻结的记载 。
5000年前的暖湿期的亚热带北界从当代的淮河流域霍丘、定 远、天长一线向北推移到京、津一带,几乎控制了整个华北 平原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15C、最冷月均温0摄氏度的北 界向北推进了大约5—6个纬度。两个纬度间距为110公里。 也就是说,亚热带北界大部分时间徘徊于山东丘陵一带,比 今天这里的年均气温偏高2—3度。这种暖湿气候期大致延续 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时代。但是,这种全球性的暖湿期内 也有过气候的波动,主要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数百年间,欧 洲阿尔卑斯冰川扩张,一些喜温植物突然衰减。主要是“榆 树”、常春藤、菩提树等,欧洲人称:榆下降(Ulmus decline)。在中国则出现了松、云杉、冷杉、桦树明显增多, 反映一种寒冷偏湿的气候环境。这次低温事件对早已活动于 中国各个地区的先民有哪些影响?与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大禹 时“洪水横流,泛滥成灾”,禹王治水传说的分布和传播有 什么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