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二数学下册一次函数提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函数(1)y= x (2)y=2x-1 (3)y=1x (4)y=2-1-3x (5)y=x2-1中,是一次函数的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2、A 、B(x2,y2)是一次函数y=kx+2(k0)图像上的不同的两点,若则()
A.t<0
B.t>0
C.t>1
D. t≤1
3、直线y=x-1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点C在坐标轴上,△ABC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最多有()
A. 5个
B.6个
C.7个
D.8个
4、把直线y=﹣x+3向上平移m个单位后,与直线y=2x+4的交点在第一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1<m<7 B.3<m<4 C.m>1 D.m<4
5、下图中表示一次函数y=mx+n与正比例函数y=mnx(m,n是常数)图像的是( ).
A B C D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3),△OAB 沿x轴向右平移后得到△O′A′B′,点A的对应点在直线上一点,则点B与其对应点B′间的距离为()
A. B.5 y C.3 D.4
6题图7题图8题图
7、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长度y( 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弹簧不挂物体时的长度是( )
A.8cm
B.9cm
C.10.5cm
D.11cm
8、如图,直线y=kx+b交坐标轴于A(-2,0),B(0,3)两点,则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
A.x>3 B.-2<x<3 C.x<-2 D.x>-2
9.一次函数y=ax+1与y=bx-2的图象交于x轴上一点,那么a:b 等于( )
A. B.
C.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若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当y1时,x的取值范围是:( )
A、x>0
B、x>2
C、x<0
D、x<2
11、当直线y=x+2•上的点在直线y=3x-2上相应点的上方时,则()
A. x<0
B.x<2
C.x>0
D.x>2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B的端点A(-2,4),B(4,
2),直线y=kx-2与线段AB有交点,则k的值不可能是()
A.5
B.-5
C.-2
D.3
二、填空题
13、如果直线y = -2x+k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9,
则k的值为_____.
1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4,0),点P在直线y=-x+m上,且AP=OP=4.则m的值是。
15、直线y=kx+2经过点(1,4),则这条直线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解析式为:。
16、如图,已知一条直线经过点A(0,2)、点B(1,0),将这条直线向左平移与x轴、y轴分别交与
点C、点D.若DB=DC,则直线CD的函数解析式为.17、如图,点A的坐标为(-2,0),点B在直线y=x-4上运动,当线段AB最短时,点B的坐标是___________。
16题图17题图
18、已知三个一次函数y1=x,y2= x+1,y3=- x+5。
若无论x取何值,y总取y1、y2、y3中的最小值,
则y的最大值为。
三、解答题
19、已知函数y=(2m-10)x+m -3
(1)若函数图象经过原点,求m的值
(2)若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且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求m的整数值。
20、画出函数y=2x+6的图象,利用图象:(1)求方程2x+6=0的解;(2)求不等式2x+6>0的解;
(3)若1 y 3,求x的取值范围。
21、如图,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在y轴上有一点C(0,4),动点M从A点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向左移动。
(1)求A、B两点的坐标;
(2)求△COM的面积S与M的移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t何值时△COM≌△AOB,并求此时M点的坐标。
22、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向乙地,如图,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轿车到达乙地后,货车距乙地多少千米?
(2)求线段CD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轿车到达乙地后,马上沿原路以CD段速度返回,求轿车从甲地出发后多长时间再与货车相遇。
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0,b),且a、b满足=0.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若点M为直线y=mx上一点,且△ABM是以AB为底的
等腰直角三角形,求m值;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