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及全真模拟试卷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答案

2013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及全真模拟试卷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答案

历年真题汇编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解析:福禄贝尔创设幼儿园之后,幼儿教育开始任用专门的幼儿教师,使幼儿教师从教师系列中分化出来。

因此,答案为A。

2.【答案】B。

解析:选项ABC都是学前晚期儿童的显著特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B选项。

5~6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发生,这时的儿童有了一定的概括思维,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抽象的思维活动。

3.【答案】A。

解析:直接“教”的方式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而间接“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的达到教育目的。

因此,答案为A。

4.【答案】C。

解析:在幼小衔接工作上,只有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并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这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答案为C。

5.【答案】B。

解析: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这些表明幼儿游戏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只有遵循这些特点,才能发挥幼儿游戏的作用。

否则,一切指导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可能成为幼儿发展的障碍。

因此,答案为B。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7.【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

8.【答案】B。

解析:皮亚杰概括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9.【答案】A。

解析: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阶段。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三岁左右的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第一反抗期”,故选D。

11.【答案】D。

解析:3岁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

12.【答案】C。

解析: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13.【答案】C。

解析:1903年在武昌创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14.【答案】C。

解析:婴儿刚出生时各项感觉能力都很弱,只有味觉是最为发达的感觉。

15.【答案】A。

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

16.【答案】D。

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研究方法。

17.【答案】A。

解析:1.5~2岁幼儿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18.【答案】A。

解析: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19.【答案】A。

解析: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0.【答案】B。

解析:伸手能够抓到东西是幼儿眼手协调现象出现的主要标志。

二、多项选择题1.【答案】ABD。

解析:福禄贝尔根据儿童的特点,将玩具、教具、教材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操作物———“恩物”。

2.【答案】ABD。

解析: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将从小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

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对“完整儿童”这一概念的记忆。

所谓的“完整儿童”,是指获得了身体的、认——58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合性发展的儿童。

4.【答案】ABC。

解析: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具体表现为:(1)情绪的易冲动性;(2)情绪的不稳定性;(3)情绪的外露性;(4)高级情感的发展,主要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此时尚不具有意志成分。

5.【答案】ABCD。

解析: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而平衡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三、填空题1.相对独立性2.家长3.有意行为的增多4.了解幼儿;口头语言5.言语6.认识过程7.保育;教育8.格塞尔四、名词解释1.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

狭义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2.角色游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

3.环境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4.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5.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人的每一种品德都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但是四种要素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学前儿童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

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

必须从培养儿童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周围的生活的爱入手,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范围。

(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局限,德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德育中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空洞的教学方式是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的。

(3)注意个别差异。

儿童在个性品质的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德育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保证每个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

2.【答案要点】游戏作为幼儿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活动,对于儿童有着特殊的意义,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是劳动,是严肃的教育形式。

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因此,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愉快地游戏。

3.【答案要点】福禄贝尔的主要幼儿教育思想有:——59(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2)游戏理论:游戏是幼儿内在精神活动表现的主要方式,对幼儿的智力、人格发展意义重大。

他还认为工—恩物。

具在游戏中非常重要,并创制了一套活动玩具——(3)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融合的整体。

(4)重视亲子教育:母亲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

4.【答案要点】(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之后,随着幼儿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他们的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2)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

(3)理智感。

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幼儿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

5.【答案要点】(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教室周围的环境尽量保持安静,教室布置整洁优美,教具应该密切配合教学内容,不必过于新奇。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应是他们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

(3)注意教学的方法,控制教学时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要控制好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4)妥善地安排教学环节,维护好课堂纪律。

教师既要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要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幼儿注意的偶发事件。

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1)教育教学任务、儿童的主导活动及学习方式不同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社会生活经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2)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方式不同幼儿在向小学的过渡过程中,作息制度是由原先的宽松、自由的状态逐渐向严格、规范的状态转变。

小学阶段教师对儿童的生活管理方式已由原先的悉心照料衣食起居转变为依靠儿童自理。

(3)师生关系不同幼儿园时期,教师要充分做好保育工作,随时解决幼儿的困难,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十分密切。

小学阶段就需要孩子自己解决随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环境设备的选择和布置方式不同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充满童趣,并且还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小学的环境布置主要是保证孩子安静的学习,整体布置严肃、安静。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比较宽松,而对儿童的要求就比较具体、严格,并要儿童承担一定的责任。

2.【答案要点】我们很少认识到幼儿园中教师与保育员良好工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对自身的价值认识有所不同,保育员地位明显低于带班教师。

这里固然有社会因素及对保育工作范畴的认识不正确等因素,但更多的却是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得一些教师与保育员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许多教师与保育员在社会的压力下,往往贬低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也就造成了许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有些保育员认为自己比不上教师,于是对于教育儿童的任务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只要有教师在,保育员不在教育方面与儿童有任何的接触。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师,比保育员的地位高,所以,对保育员工作也是采取不闻——60不问的态度。

有时保育员因某些事需要教师的帮忙,有些教师甚至采用一些非常不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回避。

还有一些保育员认为,自己同教师一样受过专业训练,能力也不比教师差,为什么不能做教师呢?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她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甚至还在各个方面与带班教师针锋相对,以致影响了班上的正常工作。

有些教师也是由于自己的不平衡心态,对保育员工作处处挑剔,甚至出于个人原因而妨碍保育员的工作。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个人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不仅影响了保教工作与自身形象,更影响了儿童社会性的正常发展。

因为儿童从教师身上没有学习到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与周围人的关系。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或是一名保育员都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与本身的价值,在工作中尽量地呈现给儿童一个正确的社会关系,让儿童的社会性得到正常的发展及情感的陶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