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洛带古镇建筑考察
1古镇概况
洛带镇位于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交接处,南距成都市龙
泉区政府所在地8 km ,西距成都18 km。
南到龙泉11 km,北距洪安火车站8 km,东邻般溪乡,西连西平镇,南接同安镇,北与黄士、黄安镇接壤,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现在是成都市向东发展的主体区域。
外环路绕洛带而过,新建的成洛路为成都市的城市干道高速,洛带与成都连为一体。
洛带古镇于三国时期蜀汉建镇,原名甄子场。
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成都东郊的洛带镇。
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而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
2古镇总体特征
与中国绝大多数古镇相同,洛带古镇也由街巷构成。
古镇老街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的格局:主要由上下老街和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巷、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组成,通过多年的发展,街道与巷子及街巷边的建筑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最为主要的内向封闭型街巷空间,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御系统。
洛带的建筑虽然类型众多,但总体来说呈现出的形态是和中原建筑一脉相承。
如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平面布局;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雕刻精美的建筑细部构件等。
当地建筑和街道细部的描写来体现当地富有的历史文化内容,让整条街道成为真正的客家文化的展廊。
3古镇空间形态特征
3.1街巷空间
老街以东西弯曲走向的上下老街为主,长约1 km,呈自然弧形,形如玉带般的街道。
3.1.1底界面
街道根据地形的高差随形就势,街道面层材料选用了当地的传统材料———红砂石,以体现当地的建筑传统,那凹凸不平的石板见证了古镇漫长的岁月和沧桑。
道路侧堑设有景观水渠。
街面的铺砌很有讲究,当中一道引马石,两侧为条石板,在一侧还布有水渠,以潺潺而流的水道和水池贯穿整个街道,给
古老的石街带来灵性。
绿石在水渠两边,水渠的边上还铺砌了一条青石砖带,更显古街的朴拙。
3.1.2外部空间感知
古街基本保持了原有老街的特性,临街多是铺面,一间连着一间顺着街道错落有致地排开,并高低错落,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形态,天际线丰富。
街道平面时常出现细微的收缩、放大和转折,这些空间变化处所出现的牌坊。
小广场、建筑的不同立面以及远山等成为不断更替的视觉中心,使行人行走其中不觉乏味。
街道的纵剖断面形式为坡道的形式,而临街的商业店铺皆结合坡地处修建房屋,每一幢建筑的开间和临街退让空间都略有差异,台基和屋檐标高也虽略有不同,但形式趋同。
商铺地面再比街道地面高出10~17 cm,以台阶相连,从而街道在立面上取得了富韵律感的连续性景观。
3.1.3精神文化空间
古人在构建洛带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塑造了洛带的精神
文化空间,古城以广东会馆—南华宫,湖广会馆—禹王宫,江西会馆—万寿宫等建筑为制高点,会馆华丽、宽敞、封闭的环境产生出无形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古镇精神空间的塑造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民居中的很多庭院常布置有花台、水池、假山等;还有木雕精美的门窗、门檐、额枋、垂花柱上多饰花草人物等吉祥图案,通过这些细部,展现了客家文化,也显示出主人不同凡响的风雅情趣(图8)。
这些古建筑、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全面保护好这些空间形态的特色,就能更好的发挥这些价值,以利于古镇更科学
合理地发展。
3.2建筑空间
洛带古镇的建筑类型以住宅为主,从住宅平面型制来看,主要有“间”、“单四合院”两种模式,“间”模式主要分布在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道两侧,因为在临街面占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内部生活空间的扩延必须向纵深方向发展,前店后宅等就成为了洛带商业街区的主要建筑形态特征。
而“单四合院”型住宅则分布在除主要商业
街区之外的街巷内,单四合院为“二堂屋”结构,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方正中为堂屋。
客家人习惯用“中花”和“鳌尖”来装饰屋脊,屋顶上多以小青瓦和茅草覆盖,门前则大多挖有荷塘。
客家民居的修建方法科学,房屋的通风和采光都很好,并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建筑造型上,洛带建筑盖青瓦、外砌砖墙悬山顶、高高的封火墙以及八字朝门和门楼上方的木雕门罩等徽州建筑的风格极为相似。
这也是由于洛带的移民很多来自于江西,而江西和安徽的建筑在中原建筑体系中属于一个类型区。
洛带古镇最引人入胜的还有它的公共建筑群。
主要有历史上各地移民所建造的会馆建筑以及寺庙、宗教建筑。
这些公共建筑无论在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材料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都与周围民居相呼应,有机结合,使得古镇具有了建筑空间形态的整体性,他们一起构筑了洛带建筑的
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