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思想感情(郝军:整理)1.回乡偶书:表达诗人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百感交集的思想感情。
2.夜雨寄北:表达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想象、反衬)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离别赴任的友人的宽慰和劝勉,以及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7.江南春:通过对江南景物典型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的情怀,表现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登飞来峰: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借景抒怀,富有哲理)9.望岳:描绘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0.观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借景抒怀、想象)11.饮酒: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闲适心情,反映了作者厌恶官场、陶醉自然、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情、景、理相结合)12.次北固山下:抒写了作者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的乡思。
(小中见大、哲理)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的景象的敏感和喜爱之情。
(比喻、对比)14.雁门太守行: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美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15.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羁旅之思)。
(景物渲染、烘托,铺垫)16.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不得想见的神话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遇挫折而痛苦忧伤的感情。
17.渡荆门送别:描绘长江壮阔、奇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远别壮游、心胸开阔的激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想象、比喻、拟人)18.春望: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了离愁。
表现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以景衬情)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和惆怅之情。
(想象奇丽,以雪景衬送别)20.西江月:描绘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优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
(以动衬静)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写自己茅屋被破的痛苦,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
22.过故有庄:写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意,也流露了诗人对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23.游山西村: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的习俗,描绘了优美的乡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景中寓含哲理)24.漁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描写了边地的荒凉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大功未建、归乡无计的凄怆情怀。
(格调苍凉、慷慨悲壮)2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写了暮春时节兰溪雨后的景象,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26.观刈麦:通过目睹夏日收割的劳动景象,听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疾苦和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心理描写)27.赤壁:通过一支断戟抒发奇想,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生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或表达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观点)28.过零丁洋:概括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的民族气节。
29.己亥杂诗:诗人以落红自喻,展现了诗人不甘沉沦,不忘国事,要继续为国家为民族效力的奉献精神,也含蓄地表达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之情。
30.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后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深刻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31.采薇:写一个久经征战的士卒在归乡途中的感受。
表现了归途的艰辛、士卒的思乡之情和悲苦之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2.十五从军征:写一个久经征战归乡的老翁所见所为所感,表现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写实手法)33.送别: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杨柳,抒写了离愁别绪。
(另一种理解:讽刺隋朝统治者) 34.清平乐•村居: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江南农村淳朴、清新、恬淡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3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愤恨之情。
(借物咏怀、于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中寓抨击之意)36.长歌行:借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鼓励人们珍惜光阴、奋发努力、趁少年有所作为。
(触景生情、由情入理、富有哲理)3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委婉地表达了渴望有人引荐,得以入仕,一展才华的急切心情。
(写景大气磅礴,表意委婉含蓄)38.山居秋暝:描写山中月夜优美的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9.漁家傲:通过梦境展示了一幅海天相接的图画,并通过梦境的问答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才华,终因遭遇不幸而未能找到光明出路。
最后表示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寻找幸福。
(想象奇特、气势磅礴、格调雄奇)40.长相思:写词人的孤寂、伤感,含蓄地透露他厌倦扈从生活的情绪。
41.使至塞上:写出使边塞的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的风光,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抑郁孤寂之情。
42.泊秦淮:讽喻那些不知忧国,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愤。
(用典、曲笔)43.无题:写离别之苦和别后悠长的相思之情。
表现了诗人对爱情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春蚕”一联,融比兴、象征、双关为一体,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喻纯真、执著的爱情,表现了一种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要追求不已的殉情精神,在极度伤感中透出热烈与执著,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中融入诗人深刻的人生感受,极具感染力。
)4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再的伤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4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怀人,有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探索;流露出在现实中苦闷矛盾的情绪,更表现出诗人豁达超脱的广阔胸襟。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4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对官军胜利的喜悦,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思想。
47.滁州西涧:描写滁州西涧的美景,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48.约客: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候客不至的情景。
(细节、心理描写) 49.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反映诗人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关切,表现词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
5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借写山水抒发了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切忧虑之感。
51.关雎:写一位“君子”对美丽善良的“淑女”的思恋和爱慕之情,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渴望求而得之的喜悦。
表达了一种真挚、热烈、健康、美好的情感。
(比兴)52.蒹葭:描写主人公在蒹苍露白的曲水之畔寻求他的心上人但终不可得,表现了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以及对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欲求而不可得的怅惘情怀。
(朦胧美、含蓄美、音韵美) 53.黄鹤楼:写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壮阔) 54.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早春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55.相见欢: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喻愁,以无形喻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形象化,比喻生动而贴切,极言离愁之纷繁难解和绵绵不尽)56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打猎盛况,下片抒报国之情。
表现了诗人决心抗击侵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风格豪放雄壮)57.行路难:集中表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艰难感到苦闷、抑郁和茫然;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以施展抱负;在逆境中仍坚信终有一天能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乐观、自信、豪迈的气概。
(用典、比喻;浪漫主义色彩)58.凉州词:写征戍将士饮酒作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慷慨、豪放而悲壮的感情。
59.咏煤炭:作者以煤炭自喻,通过对煤炭的歌颂,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
(托物言志)60.虞美人:这首亦是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附:几篇古文的思想感情1.三峡: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在景色描写之中表达了作者对三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君子品质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小石潭记: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贬谪生活的抑郁、凄苦、忧伤的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描绘承天寺月夜美景,反映了作者解脱世俗、忘情自然的恬淡旷达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愤懑。
6.游恒山记:记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的精神。
7.满井游记:描绘了满井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
8.桃花源记: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宁静安乐的桃花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和政治理想,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时只是空想,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9.岳阳楼记: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阐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主张,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抱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10.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记叙游山宴饮的乐趣,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也含蓄地表达了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1.湖心亭看雪:本文的文眼是“痴”,通过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故国之思。
12.捕蛇者说:通过一个捕蛇者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宁愿冒死捕蛇的经历的自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