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性建设

加强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性建设

加强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性建设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建设应该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必须加强现代汉语学科的师范性建设,突出教材的师范性,加强教师服务中小学教学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标签:高师现代汉语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向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传授系统的汉语知识的主要课程。

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汉语的方面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主要依赖于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

因此,从理论上说,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建设应该满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可是,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建设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基本上没有师范和非师范的区别;现代汉语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知之甚少,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老师讲得热火朝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原因是老师讲的学生早已学过。

而当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走上讲台时,发现自己学的知识早已过时,已不能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摇篮。

师范性,应该是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出发点。

学科的师范性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扎实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够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汉语学科的师范性建设,现代汉语教学应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接轨对话,教材编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要处处体现学科的师范性。

一、突出教材的师范性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材知识构建系统模式,常常左右着教师的教学结构,所以说,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编著不同的现代汉语教材。

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材应该是一个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密切结合,面向中小学教学的实用性汉语知识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试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当时的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材内容基本上和中学的汉语课本相对应。

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高校现代汉语教材的体例和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这与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脱节。

因此编写一部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适应中小学教学的现代汉语教材很有必要。

令人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基本上没有师范和非师范的区别,这些教材大多都比较关注教材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重视抽象规律的归纳和解析。

当然,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应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师生面对的都是一些活生生的语言事实,解决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比掌握几条抽象规则重要。

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材应该让学生掌握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中的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对理论的探讨和挖掘。

现行的现代汉语教材都比较注意吸收“前沿”的理论和成果,对中小学语言教育教学则关注不够,不能充分满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如:在语音章节中,国际音标发音部位和方法描述详细,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介绍比较简略;文字章节中字形结构讲述较多,偏旁部首笔顺笔画分析较少;词汇章节中语素辨析内容较多,词语解释方法介绍较少;语法修辞部分概念术语讲述过多,实例分析较少,这就导致许多师范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书写汉字的笔顺笔画,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科学地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各种语法、修辞术语说起来头头是道,一遇到实例分析就犯错误。

如此看来,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安排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比例,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用问题增补到现代汉语课程内容中,并以此为基础编写一部具有师范性的实用型教材应是当务之急。

二、增强服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许多现代汉语教师认为,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教材教法课的事,跟现代汉语课无关。

因此,很多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缺乏深入研究,甚至连基本内容也知之甚少。

事实表明,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作一番了解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列有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章节,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多有重复,学生感到似曾相识,没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不高。

因此,教师在上现代汉语课之前,应该全面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该讲还是不该讲,详讲还是略讲,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避免内容重复并不是说一定要另起炉灶,凡是在中小学接触过的基础知识都一概避开。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与中学语文课毕竟层次不同,应该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中学知识的基础上,把零散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理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还要根据中小学语文内容确定现代汉语课程的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科学的取舍,该详讲的详讲,该略讲的略讲,不必面面俱到。

比如: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普通话语音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具备听、说普通话的能力,这正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

而师范生只是在小学学过拼音,中学语文教材涉及语音的内容很少,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听、说普通话的能力,应该加强现代汉语教学中语音知识部分的讲授。

词汇、语法部分因中学语文教材涉及较多,没有必要一一进行详细讲解,应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进行详略得当的处理。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大修辞部分的分量。

(二)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目前,语言学家们最为关注的是语言学理论前沿和语言内部规律的探寻,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上去,以致现代汉语的研究越来越“专家化”。

其实,中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语言学问题和在教改中遇到的困惑,还主要靠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精力有限,研究不可能有重大的突破。

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和中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们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专业的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

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旷日持久。

过去,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离开文章整篇的思想内容,去孤立、繁琐、机械地讲词义,讲句子结构,搞字、词、句、篇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无法把握整篇的思想内容,而且连语文工具也掌握不了。

但现在在强调人文性的口号下,有些老师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落后”、视为“保守”,一味强调脱離文本、架空语言,让学生空泛地讨论课文的内容。

虽然学生思维活跃了,发言多了,但是错别字也多了,基本功也差了。

教改的这个结果让中小学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师不妨发挥自己的学术科研优势,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帮助他们走出教改的困惑。

三、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很多老师如实地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在训练基本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

老师单纯地传授静态的语言知识,孤立地分析教材中现成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死记抽象、枯燥的概念术语,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很好地指导自己的语言运用,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解决教学中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问题,自然更谈不上去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了。

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虽一直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实际上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

为此,大学阶段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尤其作为一名师范毕业生,口语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不仅教给学生一套语音规律,而且要增加课时,改变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教材上又介绍得非常详细的内容,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地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讲课完毕,让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补充修正。

这样,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

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不能过多地讲授纯理论性的问题,要多结合语言实际选取生动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多从中小学教材中选取语言材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从中小学生作文的常见语病中选择一些例子,充实到修改错别字、病句的内容中去;从中小学的考卷中选取考题,进行“实战训练”。

这样将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接轨,既增加了语言运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又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課堂气氛。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地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法令和政策,维护民族语言文字纯洁性的使命感。

因此,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三尺讲台,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上街头,进行语言问题的各种调研活动。

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教会学生随时捕捉新的语言信息,搜集新词语和新用法,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以便让他们在将来的语文教学中善于发现语言现象,透过语言现象总结规律,把规律上升到理论再将其反馈到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去。

一场突破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在进行,这就给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加强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师范性,从而使它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保持同步,已成为现阶段师范院校课程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1).[3]田宇贺.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论析[J].社会科学家,2004,(5).(瞿建慧湖南吉首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16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