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行为动力

第六章行为动力

第六章行为动力
一.填空题
1.动机冲突可分为、、和三种形式。

2.动机是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3.和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

4.需要是由所引起一种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5.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可将动机分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心,可将动机分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
6.需要可根据起源分为和;根据形象的性质可分为和。

7.马斯洛把需要分为、、、和五个层次,并且高级需要是在产生的。

8.动机的作用体现在、和三方面。

9.动机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10.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包括、、三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题。

1.需要
2.动机
3.自我实现的需要
4.诱因
5.自我效能感
三.选择题
1、()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A、需要
B、动机
C、内驱力
D、兴趣
2、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A、马斯洛B、海德C、韦纳D、班杜拉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
实现的需要
4、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
B、较弱
C、适中
D、极强
5、马斯洛认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6、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

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7、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作()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诱因
8、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呈现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威胁力的目标,迫于形势,逃脱一个威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此时个体引起的紧张和随之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就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9、“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称()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诱因
四.简答题。

1.简述需要的特征和分类。

2.简述动机的功能和分类。

3.简要叙述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4.简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论述题。

1.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容以及各层次关系。

2.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正确归因?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有些学生进入初二年级后,会出现轻微的新环境、新课程的不适应感,上课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容易走神,学习成绩逐渐甚至明显下降,并出
现与上学有关的躯体症状,有的甚至被迫停课或休学。

这种现象有人称为“初二综合症”,年龄集中在13岁,女生所占比例较高。

请你对“初二综合症”的成因进行分析。

[案例二]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

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

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

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

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

面对年轻的生命,请试用你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案例三]某校有一位教师每次考试后,都喜欢把成绩在班上读一次,然后把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好张贴在公众的地方。

对他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
第六章行为动力
一.填空
1、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2、需要、诱因
3、需要、诱因
4、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内部的
5、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6、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7、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需要
8、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9、引起并维持、内部动力
10、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二、名词解释
1、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2、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

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三、选择题
B D D
C A C B B A C
四、简答题
1、需要的特征: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整体关联性
需要的分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分类: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3、①行为结果的成败对动机有重要影响。

成功的结果会增强自己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加强已有的动机;相反,失败的结果则会削弱已有的动机。

②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动机有重要影响。

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既能使个体发现的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增强活动的热情,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则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就会减弱或消失。

③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动机有重要影响。

表扬和奖励等正面评价对已有动机有强化作用,批评与惩罚则对已有动机有削弱作用。

4、(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五、论述题
1、内容: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评价:①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订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②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2、成败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
的行为。

教师在指导学生归因时要注意,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要从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