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之综述
吴思睿教育学本科2014级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摘要]在格外重视人才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英才教育成为了各国一致的战略选择,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各国根据自身国情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英才教育实施制度。
实施制度包括甄选和培养两个部分(本文不讨论英才教育教师培养现状)。
这些培养模式可大体分为加速、充实和能力分组三个方向。
本文将就各国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英才教育实施措施、对我国英才教育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近来英才教育的研究做出综述。
[关键词]英才教育比较教育英才甄选
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
英才教育是针对英才儿童实施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与普通儿童不同的差别化教育。
英才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或者说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和特殊价值。
发展英才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近十几年来,世界多数国家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选教育模式,并从国家政策角度给予了大力支持。
综合分析各国的国情与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制定出基于国情、符合教育规律的英才教育制度,更好地开展英才教育。
一、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
放眼世界,各国开始实施英才教育的时间不一,但无疑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分。
其中,日本发展英才教育的历史最长,可追溯到战前(1918年)。
虽然战后日本国民的战争反思使得国民对于英才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但英才仍有其他非官方的发展机会,使得日本的英才教育仍然实际存在。
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政府与国民都有强烈危机感,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有迫切需求。
这一点战后率先开展英才教育的以色列(1958年)也有所体现。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也在1958年开展了对于英才教育的探索,而其导火索正是“冷战”时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
苏联这一重大的航天成绩使得美国政府展开对于教育的深刻反思,并于后来的十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英才教育运动。
而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英才教育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
新加坡于1981年派出访问团考查和学习英才教育,1983年5月就启动了“英才教育计划”,起步虽晚但发展和完善的速度快。
二、英才教育实施措施现状
(一)英才学生的甄选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英才的定义不一,可概括为:在(1)综合智能(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2)特定的学术能力(Specific Academic Aptitude);(3)创造性思维能力(Creative or Productive Thinking);(4)领导能力(Leadership Ability);(5)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的能力(Ability in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Arts);(6)心理活动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以上六个方面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与相同年龄、相同文化环境同学相比表现出很好的能力或者潜能的学生。
而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国家(如美国、新西兰)对于英才学生的定义则更具有开放性。
在英才学生的甄选方面,各国都采用了客观实用的标准化测试,测试包括学业水平测试、智力水平测试、创造力标准化测试、认知能力测试、性向测试等。
其中,英、美等国对于学业水平测试以外的标准化测试的看重程度比其余各国高,以色列则特别注重智力水平测试。
而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则更注重非标准化考评,如老师推荐,家长推荐等。
(二)英才教育的具体实施制度
英才教育的模式大体可分为加速(acceleration)、充实(expansion)和深入研究(In-depth studies)三个方向,由此演化出各种不同的英才教育制度。
1.加速制模式:体现该模式的教育机制主要分为内容加速与年级加速。
在内容加速方面的具体措施有函授课程、导师制、双重学籍、压缩课程、导师制等;在年级加速方面则有提前入学、跳级,提前毕业等措施。
2.充实制模式:充实教育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就读年级的情况下,向英才学生提供常规课程之外的拓展课程,或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更高深的内容,或使用更复杂的教学策略来满足英才学生的特殊需求,包括垂直充实(增加课程的深度)和水平充实(增加课程的广度)两种。
当前此种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许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都采取这种模式作为英才教育的主要模式。
3.能力分组模式:主要与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关,具体分为三种:(1)普通型分组:英才学生与普通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学习,但课内和课后都有针对英才儿童专门开设的英才班和英才学校(2)特殊型分组:为英才儿童专门开设的英才班或英才学校(3)混合型分组:上述两种分组方式的混合类型。
三、我国英才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才教育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面向部分学业优异的青少年的重点校、重点班培养形式;一种是面向部分超常儿童的大学少年班、中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形式;一种是近年来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三种模式各有选拔制度、培养机制和测评机制。
重点中小学和重点大学设立的初衷是通过严格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而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这与英才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但中国的重点学校政策在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偏差。
从选拔上来看,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招生依据主要是根据升学测试成绩或综合多次学业水平测试,选拔手段较为单一。
从培养机制上看,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多数重点学校与重点班更注重学生考试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发展,与英才教育南辕北辙。
与重点学校、重点班所开展的英才培养活动相比,“英才班"是比较纯粹的英才教育。
英才班有大学少年班和中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班两种形式。
从选拔模式上看,“英才班”通过标准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甄别选拔,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综合运用心理测试与学科测试、笔试与面试、个别与集体、静态结果与动态观察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能够较好地避免超前学习、专门训练、心理早熟的干扰和客观性差的智力测验题的干扰。
然而,“英才班”班额极小,导致英才学生的受益面太小,全国的英才班全部加在一起每年的招生量也不足千人。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标示出中国英才教育的新动向和新进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与实践存在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是覆盖面太小,同龄英才学生受益面太窄;二是只关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英才开发,未涉及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
四、各国英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辩证看待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间的关系。
自英才教育实施以来,社会关于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的论战就从未停止。
要有效开展英才教育,就要走出英才教育违反教育公平的认识误区,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英才教育只是因材施教的一种表现形式,英才教育反映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充分发展、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发动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英才教育。
由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公立教育无法为大多数英才儿童提供适宜的英才教育。
日本民间有一些机构专门针对英才儿童进行教育,另有一些机构在某些方面也有英才教育的性质。
在英才教育的培养方式上,我国也可借鉴日本这种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弥补公立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民间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机构对英才儿童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我国的教育。
(三)对于英才学生的考查方式不应只局限于学业水平测试,而应该引入其他包括智商测验、性向测验在内的标准化测验和主观测评手段。
对于英才学生的鉴别,一方面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推动,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鉴别英才儿童,注重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使英才儿童的鉴别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要忽略寻常百姓家的英才儿童。
(四)丰富英才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鼓励实施调整型的教育方案。
目前,我国英才教育安置形式以加速制为主,大都采取一般课堂教学的教育方案,较少关注英才儿童的个别化需求。
虽然少数学校尝试充实制教育方案,但缺少正规的校外和课外英才教育资源,所采取的教育安置形式未能体现出文化融合与环境融合理念。
在高中阶段,我国还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英才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学校在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评价方式上都不一样,建议可以学习借鉴韩国、日本、美国的模式,建立一些科技高中,重点培养一批科技英才。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J]. 教育研究. 2012(11)
【2】曹原朱庆环.美国英才教育政策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
【3】吴春艳肖非.以色列的英才教育现状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
【4】高莉褚宏启王佳.卓越与公平:澳大利亚英才教育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5】刘继和赵海涛.韩国英才教育制度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
【6】王佳褚宏启.新加坡英才教育的举措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3(5)
【7】陆莎肖非.日本“有实无名”的英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13(5)
【8】姚红玉.英国的英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13(5)
【9】程黎王寅枚.新西兰英才教育的政策与实践[J].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