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2020年高二语文6月周测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16分)1. (2分) (2020高二下·温州期中)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宝玉出场时,插入后人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其作用是()西江月(其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其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 . 反映了贾宝玉的性格的另外一面,“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B . 说明贾宝玉徒有英俊的外貌,其实不学无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C . 告诫王孙公子,莫向宝玉学习,“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儿形状”。
D . 概括了宝玉的性格特点,说明他蔑视世俗,不慕功名利禄。
2.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列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A . 前八句是说自己有高贵的出身、降生的奇瑞和美好的名字。
B . 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的“骚体诗”,产生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C .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是抒情主人公对自我的劝勉。
D . 始终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发现的担当精神,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3. (6分) (2020高二上·大庆期末) 综合练习到传统村落保护,人们会想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灵上都拥有乡土情结。
就像到了春节,那么多人,为了一张曰家的票而这正说明,()。
关于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意义,已经了。
但不客气地讲,现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基本还处于呼吁和呐喊阶段。
();但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却应该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有必要指出,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保护,而且保护也不是在那里。
保护传统村落来不得丰点虚的,必须脚黯实地。
今天,是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
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转化为方方面面的责任,特别是政府责任。
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者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问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不由自主颠来倒去路人皆知一成不变。
B . 不由自主辗转反侧人所共知原封不动。
C . 身不由己辗转反侧人所共知一成不变。
D . 身不由己颠来倒去路人皆知原封不动。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民间人士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
B . 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民间人土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
C . 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
D . 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民间人土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人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问题。
B . 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入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现状。
C . 只有把其纳人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
D . 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扭转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局面。
4. (6分) (2020高三上·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
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
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乙)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要想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体性创作必须远离程式化。
画家创作时若拘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
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轻车熟路的艺术形式完成创作那么轻松。
因此,在注重传承关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
(丙)在技法娴熟和已有的观念基础上,中国画创作者要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保持艺术敏感度,将生活中感动心灵的瞬间完整记录下来,让内容与形式妥帖融合,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更是B . 拘泥C . 轻车熟路D . 图式(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0分)5. (6分) (2018高二下·友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管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
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
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
《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
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
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
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
”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足有弹性的。
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④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
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⑤古代中国家庭礼法,也是适应家长专制型家庭和大家族家庭价值取向的产物,所以它较片面地强调妇女、卑幼的顺从。
只有实行这些礼法,才能使家长专制家庭、大家族家庭减少冲突,正常生活。
如果家长专制型家庭要转变为民主型的家庭,这些礼法就要相应变革了,所以,清末民初的革新志士猛烈抨击传统的家庭礼法,这是很自然的。
(选自《古中国生活》,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家庭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活动的有关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
B . 脱胎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原则的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起源早,定型于汉变化于宋。
C . 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大同小异,违反礼法的家庭成员一般会受到相应形式的处罚。
D . 以人情伦理为基础是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能够被人们长期接受并奉行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成为古代中国家庭家风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这跟古代中国家庭的特征有重要关系。
B . 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虽然有严惩违反家庭礼法者的规定,但也追求中庸,主张对违反家庭礼法者尽量宽大处理。
C . 作为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忠恕之道”也适合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要“忍”。
D . 第四段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被接受和施行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弹性,还在于它有人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家庭中每个人严守家训则家庭和谐,社会中每个人严守国法则社会安定,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在当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B . 从一般的家庭礼法看,亲属关系越近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简单。
C . 违反家庭礼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家庭礼法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礼法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
D . 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需要“因时而变”,不然可能会受到“猛烈抨击”6. (4分)(2020·运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击破万里苍穹,目标星辰大海。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抚今追昔,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令人敬佩,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强大精神支柱。
逐梦路上,他们脚踏实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做出发展航天事业的重大决策。
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使命,一大批科学家将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
此后几十年,在茫茫无人区,在高山雪原间,在天边海岛上,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因陋就简,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硬是靠着坚韧执着的拼劲和闯劲,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巡天路”。
这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勇攀航天科技高峰,向着更高更强不断迈进。
筑梦征程,他们矢志不渝。
神舟问天、北斗织网、嫦娥探月、载人航天……中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突破和跨越的背后,凝结着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与坚守。
在增强前庭功能的转椅训练中,一般人一两分钟就受不了,航天员却要连续旋转15分钟;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经受抗疲劳抗寂寞的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不能离开,航天员没被难住;在茫茫太空中,当面对“轨道舱火灾”报警时,航天员翟志刚顾不上多想,果断飞出舱门,调整任务步骤,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目前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20年来3次入选备份乘组,3度与飞天失之交臂,却依然在用一丝不苟的训练为飞天“时刻准备着”……航天员只是无数航天人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