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1、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2、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3、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所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4、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过程。
以终生体育的思想为指导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质也是实现社会体育广泛普及化、经常化和终身化。
5、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一)由政府走向社会(二)由人治走向法治(三)由行政走向市场(四)由经验走向科学(五)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6、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要素:(一)余暇(二)生活节奏(三)生活空间(四)生活消费(五)行为习惯7、健康的10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8、体制: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
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9、体制的指标: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4.心理发展状况5.适应能力10.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是,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前病期等。
11、引起亚健康的主要问题:1.环境破坏2.营养过剩3.运动不足4.高度紧张12、确定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的依据:(一)人的需要(二)社会的需要1.经济建设的需要2.社会发展的需要3. 国防建设的需要4.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需要13、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将康,增强体质,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服务。
14、开展社会体育工作要遵循的原则:(1)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突破纵向,打开横向、深入社会、进入家庭,通过使群众性体育活动网络化,促进社会体育的深化。
(2)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指导社会体育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同层次起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则优扶持”的原则,使社会体育工作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15、社会体育的地位:(一)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石(二)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6、社会体育的功能:(一)身心健康功能(二)人文功能:1.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2.加速体育科学知识传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3.加强社会交往,稳定社会情绪(三)经济功能:1.提高劳动者的工作适应能力2.减少职业病,降低医疗卫生费用3.提高出勤率和劳动效率4.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17、社会体育参与: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身心健康、活跃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交往等目的,采用体育锻炼、娱乐休闲或健美体育等方法而开展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体育行为。
18、体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体育的基本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体育在人生中的地位的看法和在价值中的排序,它是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决定性因素。
19、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与运动训练及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20、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在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21、对社会体育参与中断原因分析:1.缺乏时间 2.没有体育设施3.没有兴趣4.工作任务重导致身心疲惫5.经济实力不足22、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宏观因素:一、政治:(一)不同政治制度影响着对社会体育的参与权利(二)不同的政治体制影响参与热情(三)不同的政治需求决定了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容二、经济:(一)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社会体育投入的数量(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对体育的投资(三)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进而影响对社会体育的参与(四)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体育结构和手段三、文化:(一)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二)不同的文化影响社会体育的参与形式(三)文化的交流可能改变社会体育态度和内容四、传播媒介:(一)传播媒介把体育介绍给受众(二)传播媒介可以培养人们的体育观(三)传播媒介为人们科学健身提供指导(四)传播媒介刺激人们参与体育消费23、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微观因素:一、家庭二、受教育程度三、经济条件四、体育观念和需求的因素五、个人的身体状况六、个人的生活方式七、交际圈24、社会体育有活动的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二、科学求是原则1.运动负荷适宜2.循序渐进3.持之以恒4.因人制宜25、康复体育:是根据伤病的特点,采取体育手段或机体功能练习的方法,以达到伤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6、康复治疗的特点:1.积极主动性2.系统全面性3.自然无害性27、康复体育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一、适应证:1.运动器官损伤病:骨与关节损伤及其后遗功能障碍、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腿疼、脊柱畸形及扁平足、断肢再植、人工关节等2.内脏器官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恢复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结核、矽肺、溃疡病、内脏(肾、胃)下垂、习惯性便秘、子宫位置不正、盆腔炎等3.代谢障碍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等4.神经系统疾病:各种原因(创伤性、炎症性、脑血管意外等)所导致瘫痪、神经衰弱、脑正当后遗症等5.需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病人二、禁忌症:(一)绝对禁忌症:1.亚急性疾病;2.体温升高;3.全身状况严重、脏器功能丧失代偿期。
4.锻炼中可能发生严重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动脉瘤、体内金属异物可能损伤血管和神经等;5.癌症有明显转移倾向等。
(二)相对禁忌症:1.女子经期血量过多;2.骨折未愈合部位28、康复体育的手段及方法:1.医疗体操2.医疗性运动3.我国传统体疗手段4.适应性体育活动29、休闲体育:指人们在余暇时间里,为了丰富生活、增进健康、调节精神而进行的放松身心的各类体育活动。
30、休闲体育的特点:1.简化内容,简便易行2.团结协作,老少皆宜3.自主安排,自我调节31、女子体育健身的一般原则:1.科学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渐进性原形4.个别性原则32、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经费保障2.社区体育指导员3.组织化程度4.发展不平衡33、.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1.闲暇时间2.场地设施3.组织管理4.体育管理5.经济水平6.宣传指导34、农村体育: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参加对象主要是农民,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35、农村体育的特点:1.活动时间旳时节性2.内容的传统性3.体育活动开展的艰巨性36、我国家庭体育发展趋势:1.体育文化进一步被广大居民接受,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2.家庭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把体育与旅游、娱乐结合起来,重视体育调节心理、联络感情的作用。
3.家庭将对体育有较大的投资37、体育场馆经营的原则:1.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2.依法经营3.权、责、利相结合38、体育社会问题:指在体育领域中发生的一种超常状态,他影响到体育系统以至社会正常运行,是部分人意识到他的危险性并希望得到改善。
39、社会体育中得主要社会问题:1、受重视程度不够2、体育人口少,体质状况差3、实际指导的社会指导员数量不足4、社会体育经费投入少5、居民体育场地设施差,甚至被侵占6、地区与行业间发展不平衡40、社会体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经济发展水平(二)法律制度不健全(三)未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四)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滞后41、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以法规性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42、经济方法的特点:1.间接性 2.平等性3.公开性4.利益性5.多样性43、经济当法的作用:1.提高管理效率2.强化管理职能3.调整利益关系4.便于客观检查44、社会体育管理中的经济方法:1.价格 2.税收3.行政拨款 4.奖金 5.罚款45、体育计划含义:就是管理者为具体实现已制定的决策,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一定时空内目标实现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拟定实施目标的步骤、方法,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
46、体育计划内容:在体育指导、经营或行政上为了达到其目的而进行的合理性活动安排,是具体性的预测。
包括:1.要到大的目2.组织的战略3.各层次的具体计划体系47、社会体育与机构:(一)行政机构:1.国家 2.地方 3.街道(二)社会团体(三)企业48、体育指导员的要求:1.咨询准备工作2.技术指导3.健身指导4.培训及经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