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一)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一)

综合能力检测(一)(本试卷满分60分,时间90分钟)一、知识积累(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圜.墙(yuán) 倜傥.(tǎnɡ) 徇.朝歌(xún) 石室金匮.(kuì) B .缧绁..(léi xiè) 曩.者(rǎnɡ) 司马卬.(Án ɡ) 牝.牡雌雄(bì) C .蝼蚁.(shì) 股肱..(ɡǔ ɡōnɡ) 记正朔.(sù) 贪生恶.死(è) D .厄.运(è) 会稽..(Kuài jī) 纂.其职(zuǎn) 强.颜欢笑(qiǎnɡ) 解析:选D 。

A 项,“圜”读huán ,“徇”读xùn ,“匮”读ɡuì;B 项,“曩”读nán ɡ,“牝”读pìn ;C 项,“朔”读shuò,“恶”读wù。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所说的“古文”与今天不同,它是指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

B .“乡射”是古代的礼节之一,是指州、乡的长官在乡学里会集乡民习射,秦汉以后,时有仿效。

C .古书上说“刑不上大夫”是说古代的官吏因为自身的职位而不受刑法约束。

D .司马迁写到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是为了交代自己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动力,表达自己写《史记》的决心。

解析:选C 。

“刑不上大夫”是说士大夫应该加强自我约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序: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 B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缀集 C .伏羲至.纯厚 至:到 D .史记放绝..放绝:废弃 解析:选C 。

至:程度副词,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故:所以 B .而子迁适.使反 适:正好 C .故发愤且.卒 且:将要 D .及以至是.是:正确的 解析:选D 。

是:指示代词,这。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 ⎩⎪⎨⎪⎧③王卬于.殷④建于.明堂 A .两个“其”相同,两个“于”相同B .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C .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D .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不同解析:选C 。

①副词,表祈使,可要。

②代词,它。

③④介词,在。

6.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与从事.. ②终.于.立身 ③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④别嫌疑..,明是非 ⑤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 ⑥余所谓述故事..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⑤C .③④⑤⑥D .①②③⑥解析:选D 。

④⑤古今意义相同。

二、同步阅读(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于是论次.其文 次:编排,整理 B .幽于缧绁..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此指牢狱 C .孔子厄.陈蔡 厄:使……遭受厄运 D .不得通.其道也 通:实现 解析:选C 。

厄:遭受困厄。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喟然而.叹曰②退而.深惟曰 ⎩⎪⎨⎪⎧③是余之罪也夫.④夫.《诗》《书》隐约者 A .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不同B .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C .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D .两个“而”相同,两个“夫”相同解析:选A 。

①表修饰。

②表顺承。

③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啊”。

④句首发语词。

9.下列对所选课文段落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 .“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时,曾十分地绝望与迷茫。

C .古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 .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的业绩。

解析:选A 。

司马迁的感叹所表明的不是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而是对自己身遭不幸的慨叹,由此展开下文中的古人励志,以事业为重,逆境中更应该奋发有为的论述。

10.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经》《尚书》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是作者出于想表达他们心志的一种考虑。

(2)孙子受膑刑,而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迁蜀郡,世上流传《吕览》。

(3)《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发泄愤懑而创作的。

三、拓展阅读(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

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

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

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

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

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遗文,其语不经.经:经常B.接其后事,讫.于天汉讫:完、止C.其是非颇缪.于圣人缪:缠绕D.幽而发愤,书亦信.矣信:诚信解析:选B。

A项,经:合乎常理。

C项,缪:错误。

D项,信:可信。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B.以迁之.博物洽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既陷极刑,幽而.发愤项王按剑而.跽曰D.接其后事,讫于.天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B。

A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D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的一组是()①其载籍博矣②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③其是非颇缪于圣人④不虚美,不隐恶⑤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⑥辨而不华,质而不俚A.②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②⑥解析:选A。

①说的是历史上的史书,③和⑤是说司马迁史书的不足之处。

14.对上面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简要记述了历史上的史书并进行了评论,为下文突出司马迁的著述作铺垫。

B.春秋以后,战国纷乱,后来七国争雄,最后秦国兼并了六国,记述这段历史的史书有《战国策》。

C.司马迁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

D.司马迁被称为“良史”,是因为他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

解析:选D。

“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这句话错误,原文是说对司马迁来说这太难了。

15.把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了孔子(时,他)整理史书,上自唐尧时期,下止秦穆公时期。

(2)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被称作实录。

参考译文:从古代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史官,他们写下了许多史书。

到了孔子(时,他)整理史书,上自唐尧时期,下止秦穆公时期。

唐尧、虞舜以前(的情况),虽然有留传下来的文字记载,但那些算不上经典,所说关于黄帝、颛顼的事迹就不那么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