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

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

崔家峪镇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科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推动我镇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推进我镇语文学科的建设,提升我镇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特制订本规划。

一、课程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目的的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目的的保障。

结合我镇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打造有效课堂,我们提出了新的语文教育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并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努力打造本色的语文课堂。

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课题组、教研组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最终实现教师、学校、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共同发展。

二、现状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镇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综合性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整合。

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整合实践活动、撰写的各类文章中均有体现。

课程改革在我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师还走进课改的误县。

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机制,增强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引导教师在课改的洪流中找准方向,稳步发展。

虽然教师们的观念新了,课改意识浓了,但是,面对调研考试的压力,家长的质询,升学的比拼,仍然是“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明显,甚至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出现。

有一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但对学生的“读、背、抄、默、考”丝毫不放松;教师们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

教师课堂上存在如下情况:(1)、重人文性,轻工具性;(2)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包括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学生的把握;另外,语言交际训练在我镇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教学中老师的课时目标不明确,指导方法单一,作文中忽视评价的作用,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阻碍了我镇语文教育前进的步伐。

以上种种情况,充分说明制定我镇语文学科发展势在必行。

三、发展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镇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课程实施、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等几方面制定具体目标,希望通过这些发展目标的实施,加强语文学科基础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推进并深化我镇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施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与内容。

(1)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阅读教学。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合理制定课时目标并有效落实;及时进行习作中和习作后的评价。

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练习写话,每日一句;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周一段;3—6年级每周一篇。

(4)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扎扎实实上好练习课。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2.合理构建教学模式。

尽管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情景,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我们追求一种本色的课堂状态,不作假,不搞花架子,让老师和学生都变得“厚实”起来。

我们提倡“整体引领,注重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整体引领”即:(1)围绕文本设计主线问题,引领整堂课的教学;(2)分解重难点,有层次地组织课堂教学;(3)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过渡;(4)精心设计板书,总结整堂的教学内容。

所谓“注意反馈”要注意(1)对预设范围内的回答要给予合理的评价;(2)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要巧妙运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语文教学分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导入新课——初读感知(检查了解预习)——再读质疑,了解内容——理清脉络,再读回顾。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自学质疑——细读研讨——交流汇报——练习运用——拓展延伸。

3.优化课外学习活动。

精心设计课外作业。

预习作业重在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并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课堂作业注重随文读写练习,多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课后除必要的书写作业,强调学生多开展拓展阅读。

当然,作业的设计还要注意分清层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留有不同水平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

开展常规性的语文活动。

每年举行一年级汉语拼音过关,二年级学生写字比赛,中高年级朗诵比赛、作文比赛,高年级阅读竞赛等。

(二)课程建设1.对现有课程进行二度开发。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通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但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和设计,优化结构,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依托学科开发综合性学习。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它重在学习内外的练习,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应该积极提倡。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课程资源筛选的三个原则:第一是优先性原则。

因为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它优先得到运用。

第二是适应性原则。

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

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除了考虑学生群体的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

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其三,是科学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那些涉及客观知识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意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打破对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课程资源的迷信,不能把教科书之类的课程资源当作“圣经”来对待,我们甚至要宽容和培养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质疑精神。

(四)课程评价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五)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促进学科的发展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