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的意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立春诗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过许多美好的诗篇,在此2012年立春节令到来之际,我们共同来欣赏它.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白居易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李益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
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
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立春日游苑迎春李显(中宗皇帝)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上官婉儿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白居易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李峤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
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
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
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武平一銮辂青旗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崔日用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张九龄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宋之问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窦常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韦元旦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李适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宋)张轼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汉宫春立春(词)(宋)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篇二:主题的含义主题的含义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
①在论说文中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②在一般记叙文中叫“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③在文学作品中叫“主题”或“主题思想”。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①在论说文和应用文中主题鲜明。
作者可以在标题或行文中把主题开宗明义地点出来,让读者立即把握题旨,一般比较直接、显露,越清楚、明确,越好。
②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含蓄。
作者往往采用形象描绘的方法来曲折地暗示,让读者通过对人物、情节、场面等的认真揣摩感悟其思想倾向性。
不论哪种文体,都应该“意在笔先”或称作“主题后行”。
即作者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写作主旨。
而这种“意”,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是具体的人物故事触发的。
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又不断地根据写作意图对人物故事进行加工、改造、取舍,以主题(观点)统帅材料,组织安排结构,选择适当的表现方法。
忌讳的是“主题先行”和“主题模糊”。
主题先行,即先有意图,后有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等,从概念和结论出发,填鸭式地去印证主题、图解主题。
如“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炮制的一些“三突出”的“高大全”式的文艺作品,就是这样一种怪胎。
主题模糊,即作者头脑里只有人物故事,从构思到行文结束一直未形成明确的主题。
“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初学写作的人,尤其不能效仿此法。
二、主题与材料主题解决文章“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解决文章“言之有据(物)”的问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
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材料,主题就无所依凭,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主题是材料的统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斋诗话》)一篇文章从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到语言的运用,标题的拟制,都要服从于和有利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主题能否当此重任,得看它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①正确既要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符合客观标准,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和舆论导向,符合政治标准。
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②集中一篇文章应围绕一个中心去写。
一文一意,不要多中心;言必及义,不要大而空;片言居要,不要远离题。
③深刻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出事物的蕴涵,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现有的答案上,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开璞见玉”。
2.材料是主题的支柱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文史通义·文理》)刘大木魁说得更形象:“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施设?”(《论文偶记》卷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前提;写作之际,材料又成为表现主题的支柱。
但材料唯一的使命是围绕主题,表现主题。
材料能否完成这一使命,也得对它有所选择,有所要求:①真实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
即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真实,其它文体就更不必说了。
②典型指最有代表性、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
是“以一当十”重量级的材料。
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鲁迅笔下的阿Q等。
③新颖指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接触过的现实材料,或虽非新近发生,但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所用的历史资料。
有时即使是俗题材,但若能另辟蹊径,开拓出新意旨来,也能给人以新鲜感与新启发的。
三、主题与标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可以窥视到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通常它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有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反对自由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说文标题大多如此。
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如《暴风骤雨》、《黄钟与瓦釜》等,文学作品大多如此。
3.有的标题以提问的形式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这类标题各类文章均可见到。
4.有的标题概括文章内容和写作范围,点出主题赖以产生的基础,如《论求知》、《林海雪原》等,这类标题运用广泛。
5.有的标题借题发挥,正话反说,从反面指点文章主题,如《知识就是罪恶》、《人生识自糊涂始》等,这类标题杂文用得较多。
6.有的标题直接参与对主题的提炼和开掘,如《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类标题适合于文学作品。
7.有的标题把物拟人化或把人拟物化,使主题新奇可喜,如《朋友》(指作者爱读的书)、《网虫》(指迷恋上网的人)等,这类标题适用于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体。
为了使标题很好地为主题服务,在拟制标题时应注意贴切、简明、醒目,切记不宜太宽、太窄、太长、太俗。
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
四、主题与思路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思路是文章的脉络。
主题是文章要达到的目的,思路是到达这个目的的路线。
一个主题可以由不同的思路形成,而不同的思路也可表现不同的主题。
五、主题与结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线索情节、详略主次等应当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
《红楼梦》中宝钗讲作画的布局:“如今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里的“丘壑”就像我们说的主题,即在安排文章结构之前应当心中有数,明确文章的主旨。
结构是表现主题的手段,必须围绕主题,受到主题的制约,为主题服务。
六、主题与语言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细胞。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范晔曰:“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刘勰曰:“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
”杜牧曰:“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纷纷然莫其谁,暮散而已。
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
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在他看来,在意与辞之间有个“气”作中介。
这个“气”就是命意遣辞、集辞达意的功力。
文字功夫的优劣就看表情达意是否完善而精致,语言为兵卫,主题为统帅,切不可“以兵驭帅”。
七、主题的形成主题的形成可以这样概括:长期积累、一触即发、意随笔生。
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采访、阅读获得了大量的材料,逐步形成了一些朦胧的思想,遇一个偶然的契机,如某种事物、某篇文章、某个人、某个场景等的刺激和启迪,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及某种意念闪现出来、明朗起来,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认识逐步加深,最终发掘了生活中蕴涵的本质意义,于是运笔行文,主题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
如当代作家周克芹,有一天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村妇女给小女儿头上插一朵鲜花,母女俩黝黑瘦削的脸上同时绽开了喜悦的笑容。
这一场面使作家感悟到:“人民是不会绝望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
”后来,这种思想与他平时多年积累的大量素材相撞击,人物情节与主题越来越明晰,终于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由此可见,主题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
八、主题的提炼主题提炼就是对初步形成的主题进行加工完善,开掘深化,以期提取“最佳主题”的过程。
陈家生主编的《写作》介绍了四种方法,即归纳概括法、追根溯源法、纵横联系法和逆向思维法。
1.归纳概括法,即作者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搜集到一大堆材料后,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的结论。
有个科研人员先后研制成功了“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渔探仪”和“超声波诊断仪”。
一位记者发现这三种仪器都具有“看”的功能,于是把它们比喻概括为“三只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