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立春简介【篇一:《立春》影评】振翅欲飞的孔雀————浅析顾长卫影片《立春》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都会心存梦想,并为之奋斗,然而在梦想与现实的交集处,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无助与失落,有些人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而有些人则束袖顿足,冷眼等待命运的不公,影片《立春》中,顾长卫就想我们展示了一个振翅欲飞而难上青天的孔雀。
在此不得不道明“孔雀”一词的来历,作为第六代导演群中的领头羊顾导在他的第一部影片《孔雀》中有过这样的台词:“我记得爸爸走的时候,离立春不远了。
”仿佛为下部影片做下了伏笔,与《孔雀》一样,《立春》全片都融入了导演个人对梦想的理解,如果说《孔雀》的主题是“青春的梦想与幻灭”,那么《立春》就像是《孔雀》的姊妹篇,顾导用最贴近生活的镜头给大家呈现了在小城市里追逐梦想的青年们。
《立春》以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追求歌剧梦想为主线,但其中也穿插了各种小人物。
他们当中有一心追求王彩玲的周瑜、有令王彩玲心动的艺术青年黄四宝,也有痴迷芭蕾舞的胡金泉、为达目的欺骗了王彩玲的歌剧爱好者高蓓蓓。
在王彩铃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现实与梦想交合时的不和谐,王彩铃为追求梦想远道去北京该户口,而最终却仍守在几米见方的房子中,一心想考美术学院的黄四宝却最终当上了婚介所的老板,每天在债主的追逐中惶惶度日,舞蹈教师胡金泉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了16年,但只以受不了城市中群众的眼神而最终走向牢狱生活,歌剧爱好者高贝贝靠着欺骗迎来了本不应属于她的荣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影片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悲剧到几乎令人绝望的表现手法,从几个人的羁绊看到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不安,但有趣的是,影片没有完全展现悲苦,演员们全部说包头话,搞笑的台词不时逗得观众大笑。
如王彩玲会一根筋地说:“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也会一厢情愿地对黄四宝说:“你会永远爱我吗?”周瑜更是在大段朗诵普希金诗歌时说:“我朗诵诗歌的时候,在场的考官没有一个不哭的。
”有人曾说看到这部片子时间或会有种带着眼泪微笑的感觉,人与人的歧路感与道德感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展现,例如导演在叙述王彩铃与被丈夫欺骗后携款而逃的邻居交谈时的一组正反打镜头,明确的暴露了导演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内心上的羁绊与隔阂的理解,王彩铃曾说:“你并不是真把我当朋友,你只是在心里寻找比你更不幸的人,每一个不幸的人都好像和我同病相怜。
”有时人与人之间在内心存在的关系让顾导深切的暴露在了镜头前。
全片不止一次的想观众们展现了一组组火车开时的长镜头,顾导在这时用火车表现了顾长卫式的象征主义,一列列的车厢中承载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带着这些梦想,大家踏上列车走向心中的目的地,而影片中的所有人只是涓涓细流,在潮水般的人群中喘息着。
空虚、落寞、不安、惶恐在一个狭小的车厢中毫不隐晦的展现,就好像是王彩铃与黄四宝在北京与他们生活的小城市鹤阳作对比,片中有一组遥相呼应的镜头使我印象深刻,王彩铃与黄四宝在鹤阳市的小住宅内大谈理想,而现实的不得志使两人陷入了失落,旁边的房间中传出邻居男女做爱时的声音,而当两人辗转到了北京,几经周折的王彩铃与黄四宝在寻求梦想未果后双双失落的回到了北京租赁的小房子内,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心情,同样的声音,导演在此刻运用相同的表达手法给观众直观展现了两人的失落之情,其实,对他们二人来说,在北京与在鹤阳又有什么分别?影片进行到现在完全是一种悲剧性的表现手法,而导演笔峰一转,在年三十时王彩铃母亲放鞭炮时的场景让观众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家中只有一个瘫痪的丈夫,而过年时王母情愿用声音打破本应在静谧的家庭,爆竹声在纷纷落下的雪花里显得新生而有活力,王彩铃仿佛也在鞭炮声中找回了心中真实的自己。
无论人情冷暖,哪怕世态炎凉,只要心怀梦想,时刻都有希望的曙光。
影片的最后,导演不惜突兀的要圆王彩铃的梦想,站在音乐厅中央的王彩铃终于成功了,我们且不说她的成功是梦想中的还是现实中的,哪怕导演最后只让她做了一个梦,但在观众们的心中,她已经在成功的道路上摇旗呐喊。
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片名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
追梦寻梦,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
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梦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会有改变,新的理想亦也一定会再次出现。
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
【篇二:立春人物分析】《立春》人物分析《立春》人物分析2008-04-30 07:41看完《立春》有点欲罢不能,如果我也算作一个王彩玲,那《立春》就是一个久违的观众,一个真正读懂自己内心的观众。
尽管这可能只是我强加在这部电影上的主观想法,或许只是因为我希望它成为这样,所以擅自设定它成为理解自己的一个角色,被扭曲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太喜欢了,甚至真的希望就是自己想的那样去理解这个片子。
《立春》里面每一个人物真的都是很重要的,王彩玲是主线,而和其他人就像一面镜子,让王彩玲审视自己和这个社会,和他们的邂逅,让王彩玲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
王彩玲:故事主要人物,如同她自称“我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悬案”,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她是每一个人心中放弃的那个梦,被这个社会所扼杀的灵魂。
黄四保:和他的遭遇,让王彩玲动的了爱情的可遇,而不可求。
黄四保十多年来唯一在艺术上和她达到一致并且值得依赖的对象。
可惜,黄四保并不爱她。
在“强奸”黄四保之后,她懂得了强求来的爱情是多么苦涩和叫人空虚。
最后她放弃了黄四保,差点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当她醒悟之后,她懂得了爱情的真和美,并怀有这样的态度,坚守着爱情的纯洁和崇高,过完了之后的人生。
当多年之后,黄四保惊人的改变在街上和王彩玲再次相遇时,王彩玲已认不出这个堕落与这个世界的青年,只在墨镜下模糊的轮廓中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而这个时候这种惊人的巨变已不是她爱的当年的黄四保。
或许她也认出来了,但是在这种改变的背后,她已失去了当年对黄四保的爱,对于他“叛逃”与自己理想的改变,已不再让王彩玲心动。
于是她们形同陌路,王彩玲没有改变当年的情谊,变的是黄四保。
相反,和黄四保的遭遇,让王彩玲更懂得爱情的宝贵和真实价值。
周瑜:一个作践王彩玲爱情的人。
“就和我过吧。
”当周瑜甩出这样随便轻佻的求爱是,王彩玲彻底对这个男人绝望了,和周瑜的遭遇,让王彩玲更加坚定情肯“尝一口美桃,也不咬烂李一框”,她明白爱情是决不允许这样岁岁便便的将就一生的,哪怕再也遇不到自己爱的人,也决不会让自己随便嫁人,以求生活的自保。
胡金泉:和黄四保不同,尽管胡金泉也和王彩玲有向同的境遇,然而在胡金泉身上,王彩玲只能看到一个被社会排挤,一个自暴自弃的卡在社会咽喉的“鱼刺”。
黄四保和王彩玲都是坚强的斗士,为自己为艺术和这个世界战斗,尽管同样被排挤,胡金泉的心是丑陋的,在他的身上王彩玲学会更要珍惜自己乐观坚强的性格。
他们是走在同一条路上却追寻不同理想的人。
所以最后看到胡金泉的自暴自弃,王彩玲哭了,跑了,她只能惋惜,因为曾经彼此同病相怜,然而却无法拯救这个灵魂。
或许在他身上,王彩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走上另外一条路的影子,同情他,就像同情自己的悲惨一样,然而也因为有了胡金泉的参照,王彩玲明白自己注定不会再走上那条可悲的道路。
小张老师:正如我之前的影评,小张是一个明县的对比。
同样是女人,小张几乎物质上拥有了王彩玲没有的一切。
然而小张是只能看到自己不幸的人,她只能通过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比别人的不幸的基础上。
她只有不断自我安慰自己非常不幸,连王彩玲都要看不起自己才能得到安慰,因为这样她可以把一切不幸退给命运的不公。
然而王彩玲,虽然比小张更辛苦,她有了自己的艺术,她坚信自己的幸福,在心灵上王彩玲是充实的,她的快乐源于自己真正的收获和,遗憾来自于怀才不遇或者有缘无分,她坚强地自己承受一切不幸,又自己默默化解其中的痛苦,却从中获得了生活的真实和饱满。
而小张让王彩玲感到可笑,王彩玲的乐是建立在她比别人更好,而忧是建立在比别人更可怜的自我同情上面,小张不像王彩玲一样感受过生活真正的艰辛,所以她也注定无法感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一个幸福的人就要像王彩玲一样拿得起放得下,敞开胸怀面对生活的一切喜怒哀乐才会充实。
张蓓蓓:这个世界给王彩玲最后的考验,她将王彩玲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因为她的阴谋,王彩玲失去了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
然而和张蓓蓓的相遇,王彩玲明白如何面对人与人的背叛与猜疑。
她知道背叛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然而因如果因为怀疑别人,让她当初没有帮助张蓓蓓,那她可能后来怎样的成功地也会于心不安。
所以她选择了成全张蓓蓓,哪怕只是一个阴谋,然而别人对自己怎样无所谓,自己不能自甘堕落,对他人袖手旁观,要表达自己的温柔,又怎么会去借以别人是不是利用自己,真正的温柔和友善是不需要怀疑的。
而也因此,王彩玲知识无奈地孤单地离开,骑着自己破烂的脚踏车,然而她的心中却没有后悔。
从此,她也终于明白比起选择其他道路,选择不会让自己后悔,不会玷污自己灵魂的道路,哪怕艰苦也更值得。
张蓓蓓是王彩玲必须经历的生命的冬天,她燃尽了王彩玲一切梦想的物质燃料,然而对于王彩玲来说,正是因为走向了冬天,才有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力。
王小凡:王彩玲不曾实现的梦想的延续,然而也是王彩玲这一辈子唯一真正得到的实在的幸福。
她要的只是平凡,然而这个社会注定了不能给她她追求的艺术和真善美。
面对王小凡,王彩玲找到了属于自己永恒的春天,人的一辈子只要有了那么一两个真真正正的幸福,也就满足了,也就有了勇气继续自己的一切梦想和美好。
或许人一辈子真的得到的幸福更多邀来自己与精神上的充实,可能追逐失败的东西更多,得到只有那么一两个。
但是足够了,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加上无数个追逐理想的热情地回忆,那人的一辈子应该是无比幸福和满足的了。
一谈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十左右岁的人就两眼放光,人老的标【篇三:立春影评观后感人物分析作者心理】1、野百合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关于电影《立春》,我写过一个很散漫的评论+观感的帖子,然后有朋友在回帖中指出我并没有充分理解王彩玲的心灵(大意),对此我表示否认,怎么会呢,我自己便是王彩玲那样的人。
我只是有点替影片主创人员遗憾--很好的题材没有拍好,当然我的这种遗憾也属一厢情愿,也许人家认为拍得很好呢。
其实看了《立春》以后我是很感慨的,电影里面所透出的情感我很理解,也很认同,片中王彩玲、黄四宝这样的人,我都很熟悉。
如果除去“艺术”这层光晕,70,80年代那些在小地方,小县城中悄然成长的少年,哪一个不曾有过这样的青春呢,一种强烈的渴望弥漫着他们的身心,而他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还处在一种“消费前”时代的缓慢和闭塞之中,于是内心和外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感更加剧了他们的渴望。
所以王彩玲那么想去北京,即使是到音乐学院打杂她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