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14.11一、语言基础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百舸./坎坷.古刹./刹.那谄.媚/落入陷.阱B.诳.语/诓.骗缱.绻/派遣.褶.皱/熠.熠闪光C.驽.马/箭弩.船棹./泥淖.犄.角/掎.角之势D.书籍./慰藉.贻.送/适宜.桑梓./莘.莘学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目标;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是铩羽而归....。
C.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我们这一代人是较幸运的,虽然我们读书也曾感到“光宗耀祖”、“十年寒窗”一类,但并没有像你们这样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
B.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C.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
D.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吮吸着我们的心灵,啮噬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客有吹洞箫者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5. 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
(4分)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 (1) ”。
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2) ”。
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3) ”。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 (4) ”。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依次填入文中(1)—(4)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6.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在横线上写出两组恰当的句子。
(4分)真正爱书的人,把书当作友人,把读书当作与朋友谈话。
真正爱书的人,真正爱书的人,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2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埔,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3、齐威公4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5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6脱粟而食之。
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1)吃酒渣喝淡酒。
(2)采伐的木椽,不加雕饰。
此指简陋的房屋。
(3)吕尚,即姜太公。
(4)即齐桓公。
(5)指西汉淮阴侯韩信。
(6)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释.舟楫之安释:放弃 B.岁比不登.登:丰收C.稍葺.而新之葺:修补 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遁:逃跑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醉则更相枕以.卧B.人固疑予之.不乐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其.皆出于此乎?D.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9.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从杭州调移到胶西,修复了一座残破楼台,他的弟弟苏辙为这座台起名“超然”。
B.苏轼修台游乐,在旧台的基础上略加修理,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
C.本文可以明显地看出苏轼受儒家思想影响仍较深,在政治失意、物质匮乏时,积极向上,没有苦闷、失意之情。
D.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从京城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京国:指长安。
11.(1)“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2分)答:(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
”试从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3分)答:(3)“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请谈谈表达效果。
(3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1),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劝学》)(2)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师说》)(《赤壁赋》));,毁于随。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7分)大明湖之春老舍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
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
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
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
“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
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
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
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
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
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
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
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
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
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
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
水,可大难找了。
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
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
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
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
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者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
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
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
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
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
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
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
“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
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
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
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
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第三十六期)16.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请结合你阅读过的老舍散文,对其语言艺术特点作一两点简要分析。
(4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18分)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蒙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