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五)咏物诗1、(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赏析角度——描写角度:抓住色彩的特征赏析“碧”和“黄”的相互映衬。
修辞角度:对偶(“已”和“便”构成串对,“半山”和“一枝”对应,突出野菊)借代(“碧”代山林翠绿,“黄”代“菊”)抒情角度:喜爱之情。
炼字角度:“逢”“忙”等的妙处。
示例:1、对仗:对仗工整,“半山碧”“一枝黄”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色彩鲜明的图景。
表现对野菊的喜爱。
2、借代:以特征代本体,使得画面形象生动。
3、相逢:把野菊拟人化,表现对它的喜爱。
4、忙:表现诗人欣喜之情,形象写出对野菊的喜爱。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2、(2012年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①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修睦:晚唐诗人。
3、(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
(高洁2分,志向远大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E 级。
【解析】醴泉,又名甘泉;山冈,言其高,远离污泥濯淖;从凤凰这些生活习性中可看出其清高,超然脱俗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项望八荒”,九州,八荒,都是从范围上指的是天下、国家,声音响彻九州,伸长脖子遥望天下,这都能看出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答案1】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1分)。
全诗状写凤凰虽然能“高鸣长彻九州,延项望八荒”,但是“适逢商风起”,只能摧藏羽翼而不知“何时复回翔”,遗憾自己“处非位”,唯有黯然悲伤。
这里诗人以凤凰自比(自喻,自况,1分),抒发了自己虽志向远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孤苦无奈(1分)、凌去壮志终无法实现(1分)的思想感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E级。
【解析】整首诗看似在写凤凰,但是诗人意不在此,应该是借凤凰来抒怀,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就是象征,也叫托物言志。
题干中要求做简分析,应该联系诗句,以精练的语言分析这种象征手法和情感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这种托物言志的诗歌,在古诗词中比较赏见,写物不是目的,借物抒怀才是诗人所在。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时,要格外注意诗句中的一些情感语,像本诗中的“恨”“怆悢”“心伤”等。
【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赏析】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
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
所以怅然心伤也。
二人之解都可通。
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
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
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嗣宗写诗语气。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
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
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4、(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gǔn: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由“稳送祝融归”一句,可以判断出本诗所写为秋景,这是解答本题之钥。
因为秋天来临,所以燕子即将南飞;经年即指一年,恍若一梦,自有流连失落之情。
“非”字带出比较,自与昨夜不同,唯今更见萧索之感,失落之情已经寓于其中。
赏析思想内容之题,关键是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思想情感,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或重点词语,深入分析即可。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简析】开头两句点出雨,说十日萧萧之雨(“萧萧”同“潇潇”,风雨声),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
“祝融”是夏神,此处借用,指夏天。
三、四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决非常人意中所有。
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
其实,燕子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借燕子、梧桐以衬托出来而已。
五、六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
“一凉恩到骨”,直凑单微。
“凉”上用“一”字形容,已觉新颖矣,而“一凉”下用“恩”字,“恩下又用“到骨”二字,真是剥肤存液,迥绝恒蹊。
这句话既说明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又何尝不是这个失落和才子对皇恩的期盼!第六句是说穷居寥落之感。
末两句宕开去说。
“衮衮”,多也,“繁华地”指京都;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其他:1、(2013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6分。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2012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解析】还未展开芳心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