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公民的环境权利

试论公民的环境权利

试论公民的环境权利摘要:广义的说,环境权就是公民有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中自由、平等地生活的权利。

狭义地说,环境权包括阳光权、通风权、眺望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宁静权、欣赏优美风光权,等等。

现对公民的环境权利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环境权;环境状况;环境义务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庄严提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当代的和未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20年后的今天,环境权已经在很多国家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1 什么是环境权个体的活着的人都是一种生命存在。

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污染的日益严重,1970年3月9日至12日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第一次提出了“环境权”要求: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

”由此,环境权便成为环境法中的一个新概念。

广义的说,环境权就是公民有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中自由、平等地生活的权利。

狭义地说,环境权包括阳光权、通风权、眺望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宁静权、欣赏优美风光权,等等。

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环境权理论,一是“绝对环境权说”,认为公民享有的环境权是绝对的,未经“全体居民的同意”不得改变环境;一是“相对环境权说”或称“忍受限度论”,认为任何环境的改变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利益,因此,应该权衡利弊来评价环境变化。

目前很多国家采用“相对环境权”理论。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国际环境法专家组通过的《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法律原则》第一条就是:“全人类对能够满足其健康和福利的环境拥有基本的权利。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也就是说,国家保护公民有在适宜生活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这条和宪法中的第26条,都包含了我国公民拥有环境权的意义。

“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本条和宪法的第5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共同为公民保护自己的环境权利不受侵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1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本条说明公众应有权了解相关区域内对其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规划的相关情况,并参与对这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这是我国尊重和维护个人环境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

再有,我国制定颁发的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实际上已规定公民有在符合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生活的权利。

2 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环境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权利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一个人能否有效地争取和维护作为公民的环境权利,就自身而言,首先在于他是否具有明确的环境权利观念。

而环境权利观念,又有赖于法律-权利意识和环境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将权利归结为一切实现的商品生产共同要求。

权利观念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希腊人的权利观念就源于商品交换,进而成于民主政治,而罗马人更使权利成为罗马司法的核心。

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都是权利观念的倡导者。

在绝大多数欧洲语言中,“法律”和“权利”是用一个词表达的。

但汉语中的“法律”并不包含现代的“权利”这个法律概念。

“法”或“律”意指“标准”、“模式”、“尺度”,当然自古以来它最主要的含义一直是“刑”与“罚”,唯独没有某人对某物或其他人拥有权力那种意义上的“权利”含义。

在法治社会中,权利是内在的神圣的,权力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而按照西方的法律文化传统,权利甚至是人与生俱有的、超自然的、绝对的。

公民的基本权利不是法律所能赋予或创造的。

法律只能承认和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律必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同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宪法的明确规定。

国家主人的法律地位首先应当是、也只能通过个人权利来实现。

没有公民的个人权利,人民权力不可能实现。

只将抽象的人民权力,忽视具体的个人权利,人民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与公民的个人权利没有保障,就会构成无法排除的矛盾。

如果每一个人连自身权利都不知道、不关心,当然也就不可能作为人民的整体去行使国家权力。

与此相对,权力则必须由法律所明确授权。

授权本身就是限制。

凡是法律没有明确赋予的权力,都是非法权力。

所以,在法治社会中,对公民而言,凡是法律所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为,他都可以去做;对握有行政权力的部门和官员而言,凡是法律所没有明文授予的权力,都不得行使,否则,便是越权,便是违法。

现代法治社会的共同趋势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不断扩大,和政府行政权力的日益受限制。

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都是人民养活了政府,而不是相反。

为了使政府能够代表公民的利益行使权力而不致滥用权力,为了使国家能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而不致过多地侵害公民权利,就必须通过明确的法律对其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

在我们国家,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习惯”找领导,除了法治不健全,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等因素之外,还与人们的权利观念普遍很低,实际上是公民意识的不觉醒有关。

新华社1987年曾报道,原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的农民恩斯特·吉尔古斯指控国家在处理森林死亡问题上措施不力,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他的律师认为,吉尔古斯以林业收入为主,森林死亡构成了对他生存的威胁,对此国家应当承担责任。

这个案件的审理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一“公民指控国家”事件本身,就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东西。

在我们看来,这种事情简直不可思议。

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竟然“指控国家”,把国家推上被告席,也太荒唐了。

倘按照法律社会的观念,这却是自然正长又天经地义的事情。

吉尔古斯控告国家之举,这是行使法定的公民权利,是在维护他作为公民的环境权利。

这种公民意识越是高涨,这样的公民越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才越有希望,我们人类的未来才越有希望。

用简单的外推法,这种维护公民个人权利的行为,也许要损害国家利益。

但从整体和长远看,“控告国家”而促使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环境,是真正的利国利民利人类立后代的善举。

因为,如果听任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那么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不论是大自然还是整个地球,都将是受害者,而不会有一人,不会有一方从中渔利。

而当一位公民为维护自身的环境权利斗争时,他固然是在争取一己的利益,但同时他也就是在为其他所有的人,为全人类及未来的世世代代,争取生存的权利,也就是在为我们这颗星球争取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3 环境状况与环境权利息息相关现代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这不仅在于自然界内在的迷宫般微妙的生态平衡机制,还在于它又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相联系。

现代的许多环境问题,并不是人们凭人体的感觉器官所能弄清的,要了解它,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知识。

比如,人们明明感到大气浑浊令人窒息,看到河水肮脏恶臭扑鼻,但也不知道污染来自何方,即使知道了污染源也许又不知道有那些污染物质,即使知道了污染物也许还不知道它们的浓度,等等。

而在这期间,许多化学毒物已经通过种种环境因子进入了我们的食物链,进入了我们的基因库,可人们还是浑然不觉。

因此,公民环境权利的获得,还和另外一种权利——“知情权”有很大关系。

知情权,从法律上讲,属于行政法系的情报公开法。

国外又称之鱼缸法,即政府和官员的活动在社会和公众面前要透明如鱼缸中的金鱼。

环境权利方面的知情权与这种鱼缸法还不尽相同。

因为公民只有及时得到准确的环境情报,才能对自身的环境处境及环境质量有一个明晰的了解,进而才能维护和行使公民的环境权利。

在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公布一次环境质量报告书,长达几十万字,内容极为详尽。

在原联邦德国,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直接向联邦环保局索取有关的工作资料。

1986年一年里就有11.5万多人向联邦环保局去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询问。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在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前景令人担忧的情况下,只有告民以实情,晓众以大义,才能唤起全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从而团结奋斗、公渡难关。

所以,“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对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权利观念,对于促进全体公民携手创造我们共同的未来,将是一条十分重要和非常有效的法律。

4 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密不可分在法律逻辑中,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倘若我有某项权利,他人则应履行相对的义务;同理,倘若我承担某种义务,则以他人享有相应权利为前提。

在环境这一特殊领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更不同于其他领域。

由于人与环境的联系是如此千丝万缕,所以在处理环境方面的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时,实际上也就是等于是在最终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不履行环境义务、破坏环境的行为,即使不是直接伤害行为人自身,也在事实上造成一种间接伤害。

侵害他人的环境权利,导致环境破坏,也就是在侵害自己的环境权利。

当然,许多事情并不那末明显和直接。

如果人人都不负责任地一味破坏环境,任何人都难以逃脱惩罚。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不同时代有不同侧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古往今来,重义务轻权利的社会,无不造成权利的沦丧,进而没有人去尽所谓的义务,以致整个法律都名存实亡。

而现代法治社会都是朝着权利为本的方向发展,公民权利地位不断提高,权利范围不断扩大。

在这样的社会中,义务没有消失,而且义务随权利的扩大而扩大。

公民充分意识到他自己的法定权利,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他的权利也不会受到无端的侵害;一旦受到侵害,侵害者也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被侵害者则会得到法定赔偿。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会真正自觉地服从法律,履行义务。

对于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的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一个没有环境权利,或者意识不到环境权利的人,怎么会承担自己的环境义务呢?反之,充分意识到自己环境权利的公民,不会不维护自己的环境权利-生存权利,同时也就会自觉地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环境义务了。

5 环境权的确定有利于公众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