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同名38906)

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同名38906)

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同名38906)大余县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在省、市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积极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层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文化市场渐趋繁荣。

现将我县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宣传文化管理队伍。

在县委宣传部行政编制人员中(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二)新闻广播专业人才。

(三)文化、文艺专业人才。

1、机构设置:县文广局内设办公室、社会文化艺术股、宣传电影股、文化市场管理股4个职能股室。

下设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剧团。

2、编制:目前,文化系统有干部、职工71人,文广局机关16人,文化馆8人,博物馆6人,图书馆9人,采茶剧团32人。

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38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的10人。

各乡镇在机构改革中明确了文化站的编制为1人,7个乡镇有文化站长,统一隶属在社会事务中心。

二、我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加强教育,注重学习,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条列、两个务必、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在广大党员干部中,不断建立健全学习制度,通过中心组学习会、单位支部学习会议、中青年干部培训、专题知识讲座等多种有效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

在新闻系统中,重点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强培训,注重实践,队伍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来,我县以提高队伍操作到位、破解难题的能力为重点,坚持培训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不断提高广大宣传文化队伍的工作水平。

制定专业人才培训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进行了培训。

近几年来,我县组织新闻理论与实践讲座3期,参培人员100余人次;文化人才培训班2期,参培人员80余人次。

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干部和专业人员通过参加业务技能培训、攻读中央或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的大专、本科学历等渠道,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进一步提升了大余的知名度。

如《村长家的婆娘们》、《茄子辣椒吊叮当》等,特别是《村长家的婆娘们》代表赣州市参加全省廉政文艺调演,荣获演出、创作一等奖,受到省文化厅领导的表扬,并被选赴京参加演出。

2009年9月11日,在北京中国剧院成功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也开创了大余采茶剧团演出史上最精彩的辉煌,更写下了大余文化建设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完善机制,注重培育,队伍的素质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用人机制,大胆探索,创新方法,不断拓宽选才、引才渠道,努力吸引优秀人才到宣传文化队伍中来。

一是面向全社会招聘人才。

县广电局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节目播音等专门人才等。

这些人员到岗后,经过实践磨练,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二是跨部门选调人才。

全县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从相关部门单位选调了一批文字功底扎实、理论水平较高、且有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结构,充实力量。

为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深化改革,注重实效,队伍的工作潜能得到激活。

全县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了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

在围绕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培养了一批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继续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了我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正确把握改革方向,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为优秀人才发挥才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五)县、乡(镇)领导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意识有所增强。

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县城兴建了文化中心广场,全县建有综合文化站5个,并配备有图书、电视、电脑、阅览室等设施,特色文化村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0个,农家书屋31个,县委宣传部、文广局等部门在每年都能利用重大节(庆)日、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如组织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送图书下乡等。

尤其是自2006年举办的大余县农民文化艺术节,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度高,文艺节目多姿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深受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大余文化艺术的靓丽名片。

此外,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好地向外界推介并打响大余文化品牌,还举办了大余旅游文化节和赏梅节,走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精品路线。

三、我县基层传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基层宣传文化及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省、市的总体要求相比,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少乡镇、村干部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

甚至不知道宣传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导致于不想抓、不愿抓的局面。

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

长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抓不到点上,出不了成绩。

2、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中央、省上制定和提出了关于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地方政府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不是太高。

尤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

3、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处于空白。

截止目前,全县11个镇,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站只要3个(南安、吉村、内良),另有2个主体建筑已完工,正处在装修之中,真正投入使用的只要1个(内良乡综合文化站),其它2个综合文化站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105个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

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4、基层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群众对文化活动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首先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过于单调、匮乏,导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不止。

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基层乡村阵地?不少干部群众对此十分忧心。

这种现象,固然与大多数群众知识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有关。

但主要原因则是基层干部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调动不了人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文化活动后继乏力。

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业创作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

文化站专干不健全,全县11个乡镇,有专职文化站长的只有7个,还有4个乡镇没有文化站长,文化工作由乡镇临时指派人员负责。

而在文化站工作岗位的人员,多数时间也是在从事乡镇的中心工作,不专门从事文化站工作。

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

总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高,且大多身兼数职,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文化部门缺乏对文化工作者系统的业务培训,基层文化工作者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出外开阔眼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很难有所作为。

人员编制、经费支持、活动场地等得不到落实,文化活动开展没有发展后劲,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6、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一是“先天不足”。

全县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来源比较杂,科班出身少,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比例不高,大多是工作之后再进修、再深造取得的。

二是“专业人才少”。

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调进来的干部中,绝大多数没有学过宣传报道或文化管理方面的专业,只能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好多干部刚调进来,一时无法适应,工作上面“眉毛胡子一把抓”,费时费力抓不到点子上,工作上很难打开局面。

三是属于“大家”的人才太少。

在宣传文化领域能够担当起懂专业、能带头的人才少,特别是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大家”类的人才更少。

7、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中级专业人才年龄构成偏高。

40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比重较小。

从专业结构看,就文化系统而言,有些专业如:戏剧创作、编剧、文化市场管理人才、文学创作性人才等相当紧缺。

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结构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不少人仅停留在“技术性”层面,缺乏发展后劲。

这种人才结构,很难适应和满足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8、民间文艺团体缺少机制管理。

近几年来,我县民间文艺团体在我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为繁荣发展全县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

由于长期以来对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地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管理。

平时也没有什么扶持的政策措施等。

目前对民间文艺团体的管理处于无序、松散状态,影响了其作用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一)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

要把人才建设工作列入宣传文化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年度考核内容,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每年要对系统内人才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业绩、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岗位职能履行情况进行考核。

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调控、中长期规划和督促协调等工作。

(二)重视培训。

在抓好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以培养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以培养中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

整合培训力量,创新教育形式,组织人才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促使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制度,每年至少举办1次馆、站文化专职干部学习交流活动,县、乡(镇)文化专职干部每年至少参加2次集中培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