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1 神经调节: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2 全身性体液调节:体内细胞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
3 局部性体液调节: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4 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而对周围环境变化有适应性反应。
5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使其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
6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控制部分的活动。
7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向地浓度移动的过程。
8 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9 主动运转: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进出细胞的过程。
10 阈强度: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而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最小刺激的强度。
11 阈电位:刚能触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12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细胞膜的两侧。
13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有效刺激,细胞膜发生迅速短暂的电位波动。
14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细胞膜局部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15 极化:细胞膜电位在静息电位时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
16 去极化:膜电位减小。
17 超级化:膜电位增大。
18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9 兴奋─收缩藕联:細胞膜兴奋的电变化和肌纤维收缩联系的中介过程。
20 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较高时,肌肉处于持续稳定的收缩状态,其张力与长度完全融合。
21 不完全强直收缩:肌肉随频率增加,后一个刺激在前一个刺激引起收缩的过程的舒张期。
二问答题1 细胞膜转运物质有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单纯扩散浓度差、通透性、无需载体、不耗能。
易化扩散浓度差、通透性、须藉载体、不耗能。
主动转运直接或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过程、须耗能。
胞入胞出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借囊泡进出细胞、须耗能。
2 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细胞膜的两侧。
机制:细胞内K+的不均分布、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有效刺激,细胞膜发生迅速短暂的电位波动。
机制:胞膜电位内正外负、胞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3 试述神经细胞在接收一次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产生的机制?绝对不应期:细胞刺激后不能再增强。
相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恢复,刺激强度须大于原本阈强度。
超常期:细胞在相对不应期后出现兴奋性波动,高于正常水平。
低常期:细胞在相对不应期后出现兴奋性波动,低于正常水平。
4 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肌肉收縮,粗肌丝和细肌丝长度不变,细肌丝向M线滑行,粗肌丝重叠,H带及明带变窄,肌节缩短。
5 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的过程?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三联管信息传递→肌质网的CA+释入胞质向肌质网聚积。
**血液**一、名词解释内环境:細胞外液内环境稳态: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維持在相對稳定的狀态。
血型:狹義:血細胞膜上存在的特異性抗原物質的类型廣義:紅細胞膜上存在的特異性抗原物質的类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紅細胞在低渗盐溶液中,發生膨脹破裂的特性。
血细胞比容: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溶血:各種因素引起的紅細胞破裂,释放血紅蛋白入血漿的現象。
凝集原:紅細胞膜上的特異性抗原物質。
凝集素:血漿中,能與紅細胞膜上的凝集原發生反应的相应抗體物質。
红细胞凝集:含有某种凝集原紅細胞+含有相应凝集素的血漿,造成紅細胞粘連成团。
二、问答题1、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各是什么?血漿胶体渗透压: 血漿中的蛋白質決定,主要是白蛋白。
生理義意: 調節血管內外的水平衡,維持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液体平衡。
血漿晶体渗透压: 血漿中的晶体物質決定,主要是NaCl。
生理義意: 調節血細胞內外的水平衡,維持血細胞內的压力和容积。
2、试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参與生理性止血:有三個時期:血管收縮,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牢固的止血栓)2)促进凝血①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以利血液凝固反应的进行②血小板吸附大量凝血因子,极大提高凝血酶原轉變成凝血酶的速度③血小板α顆粒释放纤维蛋白原④血块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进入纤维蛋白網,血小板內的收縮蛋白收縮,使血块形成坚实的止血栓3)維持血管內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內皮細胞,而且能隨時沈着于血管壁,以填補內皮細胞脫落下的空隙。
3、简述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
有三個基本過程:血管收縮,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牢固的止血栓)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維蛋白原→→→→纤维蛋白5、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2)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6、简述输血的原则。
1)首要原則:坚持同型輸血2)異型血慎輸(臨床不足取)3)每次輸血前必須做交叉配血反应7、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几种引起贫血的情况。
1)紅細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缺乏可引起貧血,如蛋白質,鉄(缺鉄性貧血)。
2)葉酸,維他命B12为紅細胞合成DNA所需要的輔酶,若有不足,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內因子由胃腺壁細胞分泌,若有不足,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4)缺乏EPO(促紅細胞生成素)缺乏,也可引起紅細胞生成不足而貧血。
8、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几种加速、延缓血凝的方法。
1)機械和温度因素:同光滑表面接觸,降低温度可延缓凝血同粗糙表面接觸,適當加温可加速凝血2)化學因素:去鈣,防止凝血3)生物制劑:VitK制劑:促进血凝肝素:防止血凝**呼吸**一、名词解释肺交通气:肺與外界环境之間的氣体交換。
肺换气:呼吸氣体交換在肺泡與血液之間。
组织换气:呼吸氣体交換在血液與組织細胞之間。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縮舒張引起的胸廓的擴大和縮小。
肺内压:氣道和肺泡內氣体的压力。
潮气量:每次呼吸時,吸入或呼出的氣体量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残气量:最大呼氣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氣量功能残气量:平靜呼氣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氣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出量肺活量:最大吸氣後,從肺內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用力肺活量:最大吸氣後,尽力尽快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用力呼出量:最大吸氣後,再尽力尽快呼氣時,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呼出的氣量解剖无效腔:從上呼吸道到呼吸性的細支氣管的整個氣体通道。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內的氣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內分布不均而未能與血液进行充分的氣体交換,未能發生氣体交換的這一部分肺泡容量肺泡通气量:(潮氣量-解剖無效腔氣量)X呼吸頻率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血氧容量:血液中血紅蛋白能結合氧的最大量血氧含量:血液中血紅蛋白实際結合氧的量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佔血氧容量的百分数肺通气/血流比值= 肺泡通氣量每分鐘肺血流量肺牵张反射:肺擴大或縮小引起的吸氣抑制或興奮的反射二、问答题1、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保持肺和小氣道的擴張狀态,有利于肺通氣和肺換氣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作用及生理意义。
來源:肺泡上皮II型細胞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生理意義:1)維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穏定2)防止肺毛細血管中液体渗入細胞3)降低吸氣阻力,減少吸氣作功3、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擴散面积(呼吸膜的擴散面积):和肺換氣效率成正比2)擴散距離(呼吸膜的厚度):和肺換氣效率成反比3)通氣血流比值:安靜時,總通氣血流比值为0.84,過高或過低都使肺換氣效率降低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
在每分通氣量固定下,深而慢的呼吸可使潮氣量增大,降低解剖無效腔的總氣量,從而增加肺泡通氣量,也就是使呼吸更有效。
5、简述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1)肺牵张反射:肺擴大或縮小引起的吸氣抑制或興奮的反射,包括肺擴張反射,肺縮小反射。
2)肺擴張反射:肺過度擴張時,抑制吸氣而产生呼氣的反射生理意義:防止吸氣過深,調節呼吸頻率和深度3)肺縮小反射:肺過度縮小時,抑制呼氣而产生吸氣的反射生理意義:防止呼氣過深,防止肺萎陷4)均對平靜呼吸的調節意義不大6、PCO2、P O2、H+浓度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1)PCO2重要性:一定水平的PCO2對維持呼吸中枢的興奮性是必須的PCO2對呼吸的調節:在一定范圍內,動脈血PCO2↑:呼吸加強升高超過一定限度:呼吸抑制調節途徑:主要:刺激中枢化學感受器↘興奮呼吸中枢→呼吸加強次要;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2)PO2對正常呼吸調節作用不大一定范圍內低O2(PO2↓<80mmHg):呼吸加強極度缺O2:呼吸抑制3)H+血H+濃度↑:呼吸加強血H+濃度↓:呼吸抑制調節途徑:主要:外周化學感受器次要:中枢化學感受器*心血管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律性: 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显着较慢的现象。
3.期前收缩: 心房肌和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刺激(人工刺激、异位节律点发放)而引起的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
4.代偿间歇: 期间收缩之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5.心率: 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
6.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7.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8.心输出量:每一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9.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0.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11.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2.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13.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4.动脉血压:血流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二、问答题:1.心脏的正常兴奋传导途径是什么?有何特点和意义?(P.63.64)特点:1.两个高速度:使整个心房或整个心室同步兴奋和同步收缩,有利于射血。
2.一个低速度(房室延搁):保证心房、心室的顺序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2.简述房室延搁的定义及其生理意义? (P.64)(1)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显着较慢的现象,称房室延搁。
(2)保证心房、心室的顺序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3.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是如何产生的? (P.62)(1)心房肌和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刺激(人工刺激、异位节律点发放)而引起的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
(2)期间收缩之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4.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P.70)心输出量=搏出量x心率,所以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影响搏出量的因素:(1)心肌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与搏出量成正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