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8-12-14T17:06:05.6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作者:徐东升
[导读] 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低碳生活这种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已经逐渐被更多人士接受。
徐东升
威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低碳生活这种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已经逐渐被更多人士接受。
在现代的社会城乡规划中,低碳生活的理念完全可以对城乡规划做出指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生态和均衡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从低碳生态的视角出发,对城乡规划提出几点建议,供以借鉴。
关键词:低碳生态视角;城乡规划;社会政策;技术支持
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诸多国家开始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追求低碳生产发展这一理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
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即便人们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也无法控制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供不应求。
尽管已经开始采用低碳生产生活的方式,但在未来几十年内,废气的排放量也仍然还有不断上升。
相信在数十年后,人们就会发现低碳生态观念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因此,我国应该及时利用低碳观念来指导城乡进行规划。
1、低碳生态视角下城乡规划的简要概述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改变传统的能源使用结构,这就是低碳生态观念。
减少废气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理念,改变现有能源使用结构,减少传统能源利用,加强再生能源的使用量。
在这一理念中并非是单纯减少碳的排放,主要为改善大气环境中的碳得以良性循环,最终使整个大气层的得到稳定发展。
这一理念会成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我国城乡规划而采用低碳理念进行引导,分别制定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将整个规划的路径具体化,从而实现最终低碳社会这一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一直到2020年,城市开始采用节能减排的手法,通过规定进行引导和强制性关闭等手法来实现社会节能这一目标,并且综合性的提高整个节能减排的成效。
第二阶段,自2020年开始一直到2035年,这是城乡规划的中期阶段性目标。
可以将保护环境新能源作为社会运转的主要能源,推动社会朝着低碳化甚至是无碳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最终实现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这一目标。
第三阶段,自2035年开始到2050年,这是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希望在2050年最终实现社会整体低碳化这一发展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从应用的层面来开始实现低碳模式的推广,不仅仅是生产厂商的低碳化模式,更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低碳化发展模式。
2、低碳生态视角下城乡规划所采用的方式
2.1政策性引导是城乡朝着低碳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性手段
人们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对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的手段做好适当的调整。
对于重点地区来说,必须以优化消耗能源结构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并且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使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本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新能源的使用,从而优化整个产业消耗结构,发展生产销售和经营之间的循环,并为城乡发展留下空间。
除此之外,需要减少高消耗高排放工业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强调土地所有的包容力,使土地可以得到合理规划和使用,扶持企业发展新生技术,来推动整个城市产业经济可以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开发区中,可以采取限制性政策来解决开发区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的问题。
将开发区人口进行集中,减少人口分散型居住对整个环境产生处理困难的问题。
及时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从而优化整个区域的人口素质。
立足区域长处,发展带有区域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从而形发展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产业优势。
(1)建立城市发展的长期环境和资源指标体系,重点采用环境评价和低碳指标,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在于对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起到预警作用,并能够为减缓城市发展建设的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遵循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与相关规划一致性的原则。
(2)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
中央政府应加快完善立法、改革财税体制和行政考核体系,丰富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手段,为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革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取消预算外财政。
建立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财政激励机制。
尽快进行转移支付立法,与中央政府对地方约束性指标挂钩。
出台相关措施,对地方城市在国家标准规范下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实践创新予以财政扶持。
2.2加大技术上支持的力度,促使城乡规划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
(1)采取适宜的技术与新型科技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循环化,更需要通过新型技术和有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2)凭借科学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运用再生科技,解决能源供给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两项关键性问题。
(3)加大对清洁能源使用与倡导工作开展的力度。
推广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和燃料,并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控制交通噪声污染措施与办法,及时采用主动式太阳能设计。
除此之外,优化和巩固建筑能源利用体系。
建立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4)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体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分布、节林等方面,促使环境得到保护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实用、高效的生活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总的来说,在我国城市发展绿色建筑,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全寿命周期分析原则、权衡优化和总量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和精专化设计原则。
5、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方案加大推广力度。
首先需要商讨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在短期需要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需要以市场化形式作为辅助。
其次,将企业标准做好恰当的完善。
再次,提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科学指标研究质量。
最后,技术产
品层面不断创新,进而提升总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蕊.城乡规划专业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02)
[2]莫永春,郭勇,殷剑.城乡规划测绘生产安全因素及安全防范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5)
[3]书讯[J].江苏城市规划.2017(05)
[4]李伟.测绘地理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7(10)
[5]张慧.浅析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低碳世界.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