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4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18亿元/平方公里
≥45亿元/平方公里
调整能源结构
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
≥15%
≥25%
资源集约高效
6
万元GDP建设用地
<8.5平米/万元
<3.9平米/万元
7
单位GDP能耗
<0.47吨标煤/万元
<0.35吨标煤/万元
8
单位GDP水耗
≤19.4 立方米/万元
≤17.3 立方米/万元
核心
≥320
≥347
2
PM2.5日均浓度达标天数(天)
引领
≥292
≥310
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核心
100
100
4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扩展
100
100
5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引领
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资源化利用率≥50
资源化利用率≥80
6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扩展
≥90
≥95
7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扩展
≥95
100
8
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
核心
≥80
≥90
9
生物多样性
核心
综合物种指数≥0.5
综合物种指数≥0.7
本地植物指数≥0.7
本地植物指数≥0.85
经济持续指标
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扩展
≥47
≥51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核心
≤4.2
≤3.2
3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扩展
≥2.2
≥2.6
4
恩格尔系数(%)
扩展
≤33
≤30
社会和谐指标
1
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扩展
≥20
≥30
2
住房价格收入比
核心
≤10
≤6
3
基尼系数
扩展
0.33≤G≤0.4
0.33≤G≤0.4
4
城乡收入比
引领
≤2.54
≤2.41
5
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
引领
≥15
≥20
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t/万元)
引领
≤2.13
≤1.67
5
单位GDP能耗(tce/万元)
核心
≤0.87
≤0.77
6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人)
核心
≤85
≤80
7
绿色建筑比例(%)
核心
既有建筑≥15;新建建筑100
既有建筑≥20;新建建筑100
环境友好指标
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SO2、NO2、PM0综合指数)(天)
25
林荫路达标率
70%
85%
绿色建筑
26
绿色建筑占新建公共建筑比例
≥60%
≥80%
绿色市政
27
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
≥8%
≥17%
28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70%
≥75%
社会和谐
低碳消费
29
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
≤1.30吨CO2/人
≤1.45吨CO2/人
30
中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率
≥80%
100%
社会丰裕公平
≥50%
城市绿化率
≥50%
≥55%
14
建成区透水性地面面积比率
≥50%
≥55%
城市宜居
用地集约
15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90—94平方米/人
75—82平方米/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单位建筑面积GDP产出
≥1400元/平方米
≥1700元/平方米
17
新建项目混合用地比例
≥20%
≥30%
生活便宜
18
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30平方米/人
扩展
≥85
≥90
二、《深圳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包含五大子系统:经济转型、环境优化、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示范创新:
子系统层
路径层
指标层
2015年
2020年
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优化
1
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
≥60%
≥70%
2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4.0%
≥5.5%
3
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产值
5000亿元
8000亿元
34平方米/人
19
日常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覆盖率
65%~90%
85%~100%
风貌延续
20
滨海生活岸线比例(含深圳河)
≥15%
≥20%
21
有机转化率
≥65%
≥70%
绿色交通
22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56%
≥65%
23
新能源公交汽车保有量
≥0.6万辆
≥1.0万辆
24
绿道网长度
≥2000公里
≥2340公里
≥3.0亿千瓦时
技术创新
36
低碳技术研发平台
≥3个
≥5个
环境优化
自然环境保护
9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8%
≥9%
环境污染治理
10
灰霾天数
≤133天/年
≤130天/年
11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95%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5%
100%
1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100%
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
13
绿化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
≥45.5%
核心
≥65
≥80
6
社会保障覆盖率(%)
核心
≥90
≥100
7
人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平方米/人)
扩展
≥5.5
≥6
8
平均通勤时间(min)
扩展
≤35
≤30
9
城市防灾水平
扩展
(1)城市建设满足设防等级要求;
(2)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100%;
(3)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3平方米
10
社会治安满意度(%)
31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
≥35%
≥60%
公共服务完善
32
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4.4平方米/人
5平方米/人
示范创新
建设示范
33
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
≥1600万平方米
≥2500万平方米
34
LED绿色照明普及率
≥60%
100%
35
垃圾焚烧发电量
≥2.8亿千瓦时
一、《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包含四大子系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
类型
序号
指标
属性
2015年
2020年
资源节约指标
1
再生水利用率(%)
核心
严重缺水地区≥25,缺水地区≥15
严重缺水地区≥30,缺水地区≥20
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扩展
≥90
≥95
3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