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浅析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摘要:在全球低碳时代,中国面对国际压力和国内资源环境紧缺的局面,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走低碳生态型的道路。

本文结合实际,重点论述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2007年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模,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到2011年,已经有许多大中小城市(如江西南昌、深圳等)打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口号,这些种种都说明了在全球低碳时代,低碳生态型是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走的道路。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低碳社会”为城市社会发展样本和发展蓝图,以“低碳生活”为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导向的城市。

实质上“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运用。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
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正如美国著名生态城市研究者
rwhite(2009)所指出的那样:生态城市是一种不耗竭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不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人类居住者提供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

“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座生态城市必然首先是低碳的,但是生态城市涵盖的范围要大于低碳城市,它是更为综合、更高更长远的目标。

当然在当前的低碳时代,“低碳”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需要优先突破的领域。

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将生态环境承载力引入规划建设中
1、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分析
①目标的一致性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使城市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生态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使城市在保持城市自然系统可持续的基础上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使城市得到“长治久安”延续的根本保证。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人类营造栖息环境的阶段性行为(当然这一行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适合城市、并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的行为);而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和限制作用则更为长久。

在目标层面上而言,尽管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城
市规划建设在语义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两者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却是高度一致的。

这一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我们建构融合两者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②效应的双向性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种意义又使其对城市发展具有广泛、深刻的“效应性”,即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人们的正确的主观意志可使这种效应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效应完全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当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出现偏差时——这正
是低碳生态城市效应的双向性表现。

与之类似,由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可见,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功能属性,其至少具有支撑、保障、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及运行等正面作用和功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正面效应的另一面,则可以理解为,当坚持城市规划建设在生态环境承载力阈值下进行时,后者对城市发展速度、规模等的限制和制约。

显然,这种效应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时出现偏差时纯粹的负面效应有较大的本质区别。

但是,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城市发展的功能属性,以及“限制”城市发展的作用(尽管这种限制在长远意义上对城市有利)还是使其具有了明显的“双向效应”特征。

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所共同具有的“效应性”的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等问题的探索。

2、生态环境承载力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若干途径
①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
生态环境评估在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所体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是这一规定只是重点控制,局限在工程项目上,并未在城市整体层面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之一,它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强度。

(2)生态环境承载力对该地域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当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自由度及强度可能较大;反之,当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则人的活动的自由度及强度可能受到限制。

(3)城市发展受生态环境承载力制约,要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作为城市发展的参照因素,如有所遗漏,则意味着城市发展有可能遗留隐患。

以上说明,掌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特征及趋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是城市生态化建设评价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体现。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规划需要具有全局层面和意义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信息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据。

缺乏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信息,漠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将缺乏目标,并可能因此步入歧途。

具体从
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可依据不同的城市发展目标与评估需要,构建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建立后应定期对城市区域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指导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

②将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融为一体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目标的具体化工作之一。

其功能具有多重性,既可对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及测度,又可作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目标及建设目标的分解之用,使之具体化、实际化和阶段化。

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构成内容上,可以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结构、效率、公平等指标;在阶段上可以分成近期、中期、远期指标;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方面可以分成初级、过渡、高级阶段等指标;在功能或服务对象上包括低碳生态城市测度及评价指标、规划指标、规划标准指标;在指标体系来源上可分成国际性组织指标、国家级指标、城市级指标等。

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按照其构成元素,从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和污染承载力(环境容量)等几方面分别构建。

从类型上,生态环境承载力有综合承载力指标和专项承载力指标等数种类型。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明确和清晰地反映了其现状特征、问题、水平,可以作为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调控的重要依据。

③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加强碳汇系统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承载

碳汇系统是指存在于地球圈中的具有储碳作用和效应的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含森林、草地、农田)、水体、湿地等等。

城市碳汇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碳汇组分构成的具有碳汇功能的整体。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碳汇系统具有生态、空间和社会等多种效应。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碳汇系统,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之一为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去碳化的重要方式是采用低碳能源甚至无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包括加强城市的碳汇系统建设。

作为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空间的构成要素,碳汇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的外在体现。

一般来说,生态城镇的绿色空间不应低于总面积的40%。

可以通过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估测,结合城市产业构成、污染强度等推算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所需的碳汇空间比例。

更重要的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通过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将有效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并因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的标准。

三、结束语
总之,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
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
划,2010.
[2] 叶祖达,从“低碳经济”到“低碳城市” [j],北京观察,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