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单_摆一、单摆组成 要求细线 摆线看成是不可伸长,且没有质量的细线 小球摆球看成是没有大小只有质量的质点单摆是理想化模型:忽略在摆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实验中尽量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小球和尽量细不可伸长的线。
二、单摆的回复力1.回复力的提供:摆球的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
2.回复力的特点:在偏角很小时,单摆所受的回复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总指向平衡位置,即F =-mg lx 。
3.单摆的运动规律:单摆在偏角很小时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像遵循正弦函数规律。
三、单摆的周期1.定性探究单摆的振幅、质量、摆长对周期的影响 (1)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结论1.在摆角小于5°的情况下,单摆的自由振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是理想化模型:忽略在摆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摆线看成是不可伸长,且没有质量的细线。
3.单摆的回复力是由摆球的重力沿运动方向的分力提供,与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4.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首先提出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g,利用周期公式可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①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
②振幅较小时,周期与振幅无关。
③摆长越长,周期越长;摆长越短,周期越短。
2.定量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1)周期的测量:用停表测出单摆N (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 ,利用T =tN计算它的周期。
(2)摆长的测量:用刻度尺测出细线长度l 0,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直径D ,利用l =l 0+D2求出摆长。
(3)数据处理:改变摆长,测量不同摆长及对应周期,作出T l 、T l 2或T l 图像,得出结论。
3.周期公式(1)公式的提出:周期公式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首先提出的。
(2)公式:T =2πlg,即T 与摆长l 的二次方根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g 的二次方根成反比。
4.周期公式的应用由单摆周期公式可得g =4π2lT2,只要测出单摆的摆长l 和周期T 就可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制作单摆的细线弹性越大越好。
(×) (2)制作单摆的细线越短越好。
(×) (3)制作单摆的摆球越大越好。
(×)(4)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周期越小。
(×) (5)单摆的回复力等于摆球所受合力。
(×) 2.合作探究——议一议(1)由于单摆的回复力是由摆球的重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提供的,那么是否摆球的质量越大,回复力越大,单摆摆动得越快,周期越小?提示:不是。
摆球摆动的加速度除了与回复力有关外,还与摆球的质量有关,即a ∝F m,所以摆球质量增大后,加速度并不增大,其周期由T =2πlg决定,与摆球的质量无关。
(2)多多观察,写出生活中你能遇到哪些单摆模型。
提示:坐钟、牛顿摆、秋千等。
对单摆回复力及运动特征的理解1.单摆的回复力图1141(1)单摆受力:如图1141所示,受细线拉力和重力作用。
(2)向心力来源:细线拉力和重力沿径向的分力的合力。
(3)回复力来源: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F =mg sin θ提供了使摆球振动的回复力。
2.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推证在偏角很小时,sin θ≈xl ,又回复力F =mg sin θ,所以单摆的回复力为F =-mg lx (式中x 表示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l 表示单摆的摆长,负号表示回复力F 与位移x 的方向相反),由此知回复力符合F =-kx ,单摆做简谐运动。
1.下列有关单摆运动过程中的受力,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摆运动的回复力是重力和摆线拉力的合力 B .单摆运动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一个分力 C .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合力为零D .单摆运动的回复力是摆线拉力的一个分力解析:选B 单摆运动是在一段圆弧上运动,因此单摆运动过程不仅有回复力,而且有向心力,即单摆的合外力不仅要提供回复力,而且要提供向心力,故选项A 错误;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一个分力,而不是摆线拉力的分力,故选项B正确,D错误;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回复力为零,向心力最大,故其合外力不为零,所以选项C错误。
2.一单摆做小角度摆动,其振动图像如图1142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142A.t1时刻摆球速度最大,摆球的回复力最大B.t2时刻摆球速度为零,悬线对它的拉力最小C.t3时刻摆球速度为零,摆球的回复力最小D.t4时刻摆球速度最大,悬线对它的拉力最大解析:选D 在t1时刻和t3时刻摆球的位移最大,回复力最大,速度为零,A、C均错误;在t2时刻和t4时刻摆球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悬线拉力最大,回复力为零,故B错误,D正确。
对单摆周期公式的理解1.摆长l(1)实际的单摆摆球不可能是质点,所以摆长应是从悬点到摆球球心的长度,即l=L+d2,L为摆线长,d为摆球直径。
(2)等效摆长。
图1143(a)中甲、乙在垂直纸面方向摆起来效果是相同的,所以甲摆的摆长为l·sinα,这就是等效摆长,其周期T=2π l sin αg。
图(b)中,乙在垂直纸面方向摆动时,与甲摆等效;乙在纸面内小角度摆动时,与丙等效。
图11432.重力加速度g若单摆系统只处在重力场中且处于静止状态,g 由单摆所处的空间位置决定,即g =GMR2,式中R 为物体到地心的距离,M 为地球的质量,g 随所在位置的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另外,在不同星球上M 和R 也是变化的,所以g 也不同,g =9.8 m/s 2只是在地球表面附近时的取值。
[典例] 有一单摆,其摆长l =1.02 m ,已知单摆做简谐运动,单摆振动30次用的时间t =60.8 s ,试求:(1)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是多大?(2)如果将这个单摆改为秒摆,摆长应怎样改变?改变多少? [思路点拨](1)单摆的周期T 与t 的关系:T =t n。
(2)秒摆的周期为2 s 。
[解析] (1)当单摆做简谐运动时,其周期公式T =2πl g, 由此可知g =4π2l T 2,只要求出T 值代入即可。
因为T =t n =60.830 s =2.027 s ,所以g =4π2lT 2=4×3.142×1.022.0272m/s 2=9.79 m/s 2。
(2)秒摆的周期是2 s ,设其摆长为l 0,由于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是不变的,根据单摆的振动规律有:T T 0=l l 0, 故有:l 0=T 02l T 2=22×1.022.0272 m =0.993 m 。
所以其摆长要缩短Δl =l -l 0=1.02 m -0.993 m =0.027 m 。
[答案] (1)9.79 m/s 2(2)缩短 0.027 m计算单摆的周期的两种方法计算单摆的周期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T =2πl g ,二是根据T =tN。
第一种方法利用了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的关键是正确确定摆长。
第二种方法利用了粗测周期的一种方法,周期的大小虽然不取决于t 和N ,但利用该种方法计算周期,会受到时间t 和振动次数N 测量的准确性的影响。
1.甲、乙两个单摆摆长相等,将两个单摆的摆球由平衡位置拉开,使摆角α甲>α乙(α甲、α乙都小于5°),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则( ) A .甲先到达平衡位置 B .乙先到达平衡位置 C .甲、乙同时到达平衡位置D .无法判断解析:选C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g,可知周期T 与l 、g 有关,与质量、摆动的幅度无关,当在同一地点释放时,周期只与摆长有关,故同时释放,同时到达平衡位置。
2.一个单摆,在第一个行星上的周期为T 1,在第二个行星上的周期为T 2,若这两个行星的质量之比为M 1∶M 2=4∶1,半径之比R 1∶R 2=2∶1,则( )A .T 1∶T 2=1∶1B .T 1∶T 2=4∶1C .T 1∶T 2=2∶1D .T 1∶T 2=1∶2解析:选A 单摆的周期公式为T =2πl g ,同一单摆即有T ∝1g,又据万有引力定律mg =G Mm R 2,有g =GMR 2,因此T ∝R 2M,故T 1∶T 2=R 12M 2M 1R 22=4×14×1=1∶1,故A 正确。
3.一个单摆的摆长为l ,在其悬点O 的正下方0.19 l 处有一钉子P (如图1144所示),现将摆球向左拉开到A ,使摆线偏角θ<5°,放手后使其摆动,摆动到B 的过程中摆角也小于5°,求出单摆的振动周期。
图1144解析:释放后摆球到达右边最高点B 处,由机械能守恒可知B 和A 等高,则摆球始终做简谐运动。
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摆长有所变化,它的周期为两个不同单摆的半周期的和。
小球在左边的周期为T 1=2πl g小球在右边的周期为T 2=2π 0.81lg则整个单摆的周期为T =T 12+T 22=πlg+π 0.81 lg=1.9πl g。
答案:1.9πlg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1.实验原理单摆在偏角很小(小于5°)时的摆动,可以看成是简谐运动。
其固有周期为T =2πlg,由此可得g =4π2lT2。
据此,只要测出摆长l 和周期T ,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2.实验器材摆球1个(穿有中心孔)、秒表、物理支架、米尺或钢卷尺、游标卡尺、细线等。
3.实验步骤(1)做单摆:将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并打一比孔大的结。
然后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于铁架台上,在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
(2)测摆长:用毫米刻度尺测出摆线长度l 线,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摆球的直径d ,则单摆的摆长l =l 线+d2。
(3)测周期: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于5°的角,然后释放摆球,当单摆振动稳定后,过最低位置时开始用秒表计时,测量N 次(一般取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 ,则周期T =t N。
(4)变摆长:将单摆的摆长变短(或变长),重复实验三次,测出相应的摆长l 和周期T 。
4.数据处理(1)平均值法: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 和T 代入公式中求出g 值,最后求出g 的平均值。
设计如下所示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摆长l /m周期T /s重力加速度g /(m·s -2)重力加速度g 的平均值/(m·s -2)1 g =g 1+g 2+g 3323(2)图像法:由T =2πl g 得T 2=4π2gl ,作出T 2l 图像,即以T 2为纵轴,以l 为横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