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第一、第三则原文及翻译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1、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
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
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
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
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
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于是
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
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
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
第
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
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
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
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
咬住了鱼钩。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
是屠夫就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沿着木头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
了!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
零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
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狼爪,不让它离开。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
满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
着大嘴无法闭上。
于是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但杀狼还是可用的。
加上教材所选的《之二》,我们发现,《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
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教材所选《之二》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
因而,我们说本文的寓意,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来看,基本上可以说是,对那些看上去可怕强大的敌人,要勇敢、机智的斗争,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