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
方文山的一篇悠扬婉转的《青花瓷》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青花瓷美,道出了中国千年来对于瓷器美的追求和欣赏。

青花瓷在元代出现,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由于元青花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此随着对元青花的了解,扭转了过去人们认为元瓷粗率的错误看法。

实际上元代瓷器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无是料色、器型、花纹图案都已相当考究。

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有所谓"苏泥勃青"型的,即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有呈鲜艳的蓝紫色的,它非常接近于现代用很纯粹的氧化钴所配制的青料色调;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绘成的。

就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阔。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丰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纹装饰上也相当工整细致,有其一定的特色。

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器物为大盘、瓶和罐。

大盘一般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种大盘是当时输出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

现在留存在中东的的为数颇多。

元代的大盘专为外销烧制的。

大盘常采用的青花纹饰在花卉方面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头画在一起。

禽鸟有飞凤、鹭鹚、鸭和鸳鸯。

兽类有麒麟和鹿。

龙的运用也较多,具有特色,如故宫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颈、丰肩、瘦足,所装饰的龙与十五世纪以后明代龙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细颈三爪,龙总是和云或海水画在一起。

瓶身纹饰多为三组,肩上常为下垂的如意头纹、纹内画花卉;中部画花卉或云龙纹;下部多为莲瓣纹,纹内画莲瓣或八宝。

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阔肩、瘦足,肩上突起双兽面耳,口部、颈部、肩上和足上均装饰得工整细致。

然而至于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则是明代。

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一跃而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

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动摇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么从明代起,景德镇的白地青花瓷器,开始压倒了历史上的青瓷。

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日多,青瓷的制作便逐渐减少了。

明代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景德镇的陶工,正是明代的丰富多彩的青花陶瓷艺术的创造者。

明代所制作的青花瓷器,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按照它的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的不同时代特征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明代的青花瓷器分为:一、明早期(永乐至宣德);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四、明末期(天启、祟祯)。

这四个时期的青花用料来源不同,呈色有显著的区别。

入明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其所制瓷,只求精工,不计成本,专供宫庭贵族享用,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

青花瓷器是明代瓷器的主流,这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日臻精美。

明初的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宣德时期的作品上,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宣德青花"的特征为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散晕现象及深色晕点(即使用所谓"苏泥勃青"型的青料)。

很象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一样,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笔线自然浑化,别具风趣。

的描绘技法上,是采用画笔描线与涂染,画面上表现深浅关系是用笔拓出来的,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绘瓷技术上的特征,因当时还没有发明运用浑染(分水)法。

所绘内容多缠枝花卉瓜果,也有画一些人物、园景、鱼禽、走兽、海涛云龙等图样,配以一定的边脚图案,在盘碗上又往往里外都画,使整个瓷器装饰得比较丰满而庄重。

又多作大缸、坐墩、大盘、大花瓶等大件器皿,加上浓重浑厚的青花装饰,更显得气势磅礴,创青花艺术一代之奇。

如故宫博物院藏瓷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其造型坚实硬朗,端
庄舒展,装饰以青花缠枝,用笔流畅,用料有浓淡,墨色浑然而庄重,使整体显得丰盛而又秀丽,是一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个新的转变。

在选料、成坯、烧制上都比较讲究。

制瓷技术也更加熟练,瓷胎做得细腻轻薄。

器型趋铅轻灵秀巧,在绘瓷技法上从单一的画笔,发展为用细笔画线,更接近于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效果。

在青花色料上,改用平等青料,相传为景德镇邻县乐平的坡塘青。

其呈色秀雅,成为一种淡描青花,虽无宣青的明艳凝重,亦清丽可爱。

《饮流斋说瓷》说:"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犹当却步也。

"这可成化"青花"虽不及宣德,便也有其胜人之处。

正德时期出现了一些青色比较浓艳,装饰比较丰满的作。

到了十六世纪二十所代以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发达,当时青花器的生产量空前扩大。

青花艺术的格调也更显得华丽繁缛,这表现在官窑瓷器上的大量龙凤图案。

器形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制作大件瓷器外,还增加各种形状的镶器。

更创富丽华贵的青花五彩瓷器,艳极一时。

所用青料是回青。

经过淘炼的回青,并加以江西所产的石子青,所青花色调极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迥乎不同。

其造型与纹样,也都以繁复异于前代。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青花非常发达,画风豪放雄伟,制作浑厚朴实,是官窑瓷器莫及的。

明代中叶以前的民窑瓷器,有许多不写款,在还可以查考得出来的明代著名的民窑,有明中叶嘉靖、隆庆所间的崔公窑,制品精好。

到明代末期,政治腐败,国势动乱,官窑生产几乎停顿,重工精致的瓷器很少出现。

相反,当时民窑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精彩作品,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构图简洁清丽,寥寥数笔,生趣盎然。

青花色调也很净丽青翠,另有一番民间简朴清新的情趣。

清朝的青花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

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

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

"(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突出。

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器型大小不一,式样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云南珠明料的色调,具有鲜丽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斋,称为清代三冠。

其器物样式,一变明代风貌。

造型多为挺拔硬朗的形式。

如棒锤、芭蕉、凤尾、花觚等式样,多硬直及方体器型。

与当时清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名副其风格能取得相互协调统一。

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

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作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

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

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上着重于釉上五彩、粉彩的制作,并得到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

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

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

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变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

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而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

当时盛行仿古之风,
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

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

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已面临末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相应的衰落下来,除了当时的民用青花瓷器还保持着清新、朴素的风格之外,官窑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义,纹样繁琐,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

鸦片战争后,青花瓷随着国运逐渐衰落,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恢复鼎盛时期的光辉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