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2019•新课标Ⅰ)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经济政策【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
本题暗示我们需要根据热点进行专题系统复习,包括之前老人教版的相干知识点,注意适度采用老教材的知识点。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营手工业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主要是生产官府需要的产品,故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中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及特点回答即可。
3.我国最早的职业商人产生在()A.原始社会末期B.商代C.春秋战国时期D.秦代【答案】B【考点】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回忆、再现所学基础知识,作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相关状况,属于识记知识范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职业商人即产生于商朝。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
故本题B项正确。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键是要记住商人产生的时间。
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业的群体,即商人。
难度较易。
4.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结合材料对比,郑国渠对秦国粮食增收有很大的帮助。
联系所学,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结合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可知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难度一般。
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 个体分工B. 社会制度C. 生产能力D. 劳动力短缺【答案】C【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分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因此本题选C。
而A、B、D三项均为从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都是错误的。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
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
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6.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
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A. 西周B. 春秋战国C. 西汉D. 魏晋【答案】B【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铁犁牛耕,农民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百姓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是关键信息。
7.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田庄手工业【答案】B【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便可看出,这是对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描述。
B官营手工业是指由政府统一管理,产品由手工业者直接提供给政府的手工业,具有题目材料中所说的“政治色彩”,故答案选B。
A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面对市场,排除A;CD家庭手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品主要自给自足,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即可。
8.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 战国B. 西汉C. 南北朝D. 北宋【答案】B【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可知煤是用作冶铁燃料,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西汉,故B正确。
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侧重于基础知识考察,答题关键在于对冶金业的成就准确把握,试题难度较易。
9.(2019·上海单科·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
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 经济生产B. 政治活动C. 艺术审美D. 日常交往【答案】B【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
10.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B. 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答案】C【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养蚕缫丝的纺织业,故本题选择C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不能确定商朝时期出现纺织业,故排除A、D两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人,故B项不合题意。
1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 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12.(2019•新课标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
13.(2019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秦、魏等国”和大量铁农具的使用可知该现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和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精耕细作,A、C、D三项过于片面和绝对化,应排除,故选B项。
1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C.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答案】C【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描述男子耕种庄稼的状况,应该补充的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凡农之道,厚之为宝”体现了时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排除A;“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体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辛,排除B;“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体现了妇女在家耕织的状况,C项符合题意,正确;“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排除D。
故选C。